

借用情境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作者: 祝子红
根据第一学段教材的特点和低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教材中向学生展示了两种图:第一种是直观图,第二种是线段图。如何借用情境图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一、读懂情境信息,化隐形为显性
读图是画图的基础,如果在低段一、二年级没有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发展读图能力,那么以后提取信息解决问题也会存在难度。
在北师大版一上《可爱的企鹅》整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对于这幅情境图的理解是难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先让学生观察情景图,多提供机会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让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达,最后列式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使问题能够凸显出来。
二、读懂数学方法,化无序为有序
第一学段的孩子思维表现为无序性,而通过画图能够把无序的数学思维转化为更有序,更易理解。
在北师大版一下数学《开会啦》这一课中,情境出示有11个小朋友准备开会,只有7把椅子。每人一把椅子够吗?还缺几把椅子?
教材中用○表示人,用△表示椅子,把实物抽象成图形,更进一步体会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对于逻辑思维较好的孩子动动脑就可以解决,而对于其他孩子用画图用画图法就能很直观地理解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把无序的情境和实物转化为有序的图形,很直观地理解题目意思,在比较的基础上,找出数量关系,更进一步理解题目的意义,以后在遇到同一类型问题时就能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表征。
三、读懂符号表达,化抽象为直观
1.学生认识数的三个重要阶段是:实物演示、图像表征和符号运算。在解决《可爱的企鹅》“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这个问题,书本上运用了简单的符号表示去掉,拿掉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情境。用圆圈或者三角形代替企鹅,只看到2只,把2个圈起来或者或箭头代表拿掉(后面教材还运用了斜线划掉表示拿走、离开或用掉等),就是冰山后面的企鹅。教材在出示问题情境是还出现特殊符号“?”,来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这个情境所需要解决问题的是什么?
2.在北师大版数学一上《动物乐园》中,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通过读懂图来理解数学符号“>”、“<”或“=”。
总之,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情境图,有助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同时也为今后画图解决问题,积累了数学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