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人文素养的路径与实践

作者: 李子明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经典文学诵读通过传递语言之美,承载着文化内涵,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提升文化认同和审美能力。在诵读中,学生不仅是学习字词的发音,更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然而,当前的诵读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1.表层化诵读:学生往往停留在机械的朗读上,缺乏对作品深层次的理解,难以体会文学中的思想和文化魅力。

2.教师引导不足:教师常关注发音和语调的准确性,忽视了对作品背景和思想内涵的引导,导致学生对经典的理解片面。

3.形式单一,缺乏创新:诵读教学多局限于课堂朗读或比赛,形式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参与。

为更好发挥诵读教学的作用,以下策略将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

1.情境创设与文化引导

情境创设是帮助学生更好理解作品文化背景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结合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脉络,提供丰富的情境。例如,诵读杜甫的《春望》时,结合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学生能更深入体会诗人对家国命运的忧虑。通过这种背景引导,学生不仅能理解字面意思,更能感受到作品背后的情感张力。

这种文化背景的渗透,使学生在诵读中既有情感共鸣,又能深入作品内核,从而避免诵读流于形式。

2.教师引领与情感共鸣

教师的引领在诵读教学中至关重要。通过充满感情的朗读和对作品的剖析,教师能够带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内在情感世界。例如,在诵读《论语》时,教师可以结合现代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仁义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作品的思想,还能从中汲取对自身有益的道德启示。

教师的情感示范能够感染学生,使他们更好地投入诵读,并体会到作品中的深刻思想与情感。

3.多样化诵读形式与技术支持

为避免诵读教学的单调,教师可以引入多种互动形式,如角色扮演、情景剧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现代技术手段如朗读App或语音识别系统,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即时反馈,帮助他们改善发音和语调。学生通过这些辅助工具,能够更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并不断提升诵读技巧。

4.语言积累与表达能力提升

经典文学作品语言简练,结构严谨。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以《诗经》为例,其韵律优美、语言凝练,学生通过诵读能逐渐培养出对语言的敏感度,同时增强写作水平。

经典作品的语言精粹通过反复诵读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能力,使他们在表达时更加灵活准确。

5.思辨能力的培养

经典文学作品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是思想的传递。通过诵读,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诵读《论语》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时,学生不仅能体会到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还能通过反思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这种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见解,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作出更加理性的判断。

6.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塑造

经典文学不仅是语言的宝库,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诵读,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文化认同感。比如,诵读《大学》《中庸》中的修身齐家理念,学生能在理解这些思想的过程中,将其逐渐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通过这种文化认同的塑造,学生不仅接受了传统价值观,还能以更加成熟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经典诵读月”等活动,鼓励学生集体诵读经典作品。这不仅能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增强文化自信。

经典文学诵读作为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不仅在语言表达、思维培养和文化认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还能帮助学生在情感和价值观塑造上获得深刻影响。通过情境创设、教师引领、多样化的诵读形式与技术支持,诵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立思维能力的全面型人才。未来,诵读教学应继续结合创新手段,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文学的魅力,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实现身心的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