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与应用

作者: 陈素华

摘要:《地理课程标准》强调“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倡教师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和丰富地理课堂。信息技术为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不但可以让教师从 “教书难,教地理更难”中解放出来,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样化的地理课堂。信息技术的使用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填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单一性、死板性等方面的不足,给学生以充裕丰富的形象思维和想象空间。因此,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地理课堂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发挥了至关重要,为地理课堂增添了色彩。

关键词:创设情境 巧设问题 动态模拟 地图教学策略 跨学科

地理学是一种表达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空间关系现象的科学。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人和地理的关系、人和环境的关系是地理学科的重点目标。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既能联系地理相关知识点,更能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学习。 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增加学生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教师收集的各种地理教学信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同时,信息技术发挥其超越时空限制的最大特点,突破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向学生展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更有条理性,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及时收集学生对地理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形象性。

新的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他们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理知识,并且能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也是新时代的新需求。随着社会网络日益普及,互联网和远程教育资源成为教师们最大的教学资源库。通过利用先进的IT,我们能够迅速掌握广泛而深入的地理知识,从而将繁琐的概念转化为实际应用,将枯燥乏味转化为充满乐趣,从而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针对新课程改革形势,适应新课标要求地理课堂教学应给学生以情感体验的要求,本论文将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展开研究如何巧妙运用信息技术,为地理课堂增添色彩。

课堂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的导入成功与否决定着一堂课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利用IT,教师可以创建出有助于学习的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出一种有利于学习的地理氛围,从而唤醒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去探索和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 以

在《东南亚》这节课上,教师可以利用有关东南亚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音频,搭配轻松愉悦的氛围,营造出一种美丽的视觉效果,让学生们沉浸在真实而又有趣的地理课堂中,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插入热播的电影《战狼2》的开头,开头的景观刚好对应东南亚,这样兴趣、气氛马上就热烈起来。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节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动画或者视频,将知识点立体化、动态化、生动化、形象化等等。 这些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学习起来觉得既轻松又新颖,能够发散学生们的空间思维,丰富学生们的形象思维,提高思维的灵活度和敏锐性。这样,原本枯燥无味的一课通过动态化的情境展示,化抽象为具体,学生能够更加准确的把握教学内容,进而也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1989年,布朗、柯林斯和杜吉穗的《情感认知与学习文化》一书中指出:知识的意义只有透过它们所处的环境来体现,因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将知识融入到实际的环境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通过以“情”为经、以“境”为纬,创造出各类具体化的环境,使学科教学与现实更加接近,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感受到周围的环境,体会到它的美好,激发他们的思维、想象和感受,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巧设问题,动态模拟。

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我们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比如,《地球的公转》一课,我们就应该引入一个有趣的探究性话题:当我们观察到它的公转轨迹时,它将会怎样转?会产生什么现象?这样的问题对初中生而言过于抽象。那么,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播放地球公转的三维动态图以及演示“地球公转示意图”的运动情况,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观看视频演示,学生就可以更加迅速、准确的找出问题的答案。又如,教《世界的聚落》,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城市和乡村不同的照片播放给同学们看,巧妙的提出,什么是聚落?聚落景观的差异?影响聚落的因素?等等问题。这样,通过问题迅速获取相关的信息知识。信息技术辅助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仅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而且学生能够在解决疑惑的同时培养思维能力。通过设计情境,我们可以更好地探究问题的本质,这些问题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指导,帮助他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和掌握思维的逻辑。

尽管一些传统的地理教具,如挂图、地图册、课本插图等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 但它们缺乏实际性,因为它们只能捕捉到地理事物的表面形式,而无法捕捉到其内在的动态变化,从而使得抽象的知识难以被学生理解。利用IT,我们可以将静态的图像转换为动态的形式,并通过动态模拟和演示来提高课堂气氛。这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好奇心,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运动》的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枯燥乏味转向更加有趣、丰富的互联网环境。老师们利用 flash等新型媒介,将地球自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实景场景、日夜的转换、正午太阳的位置、太阳的辐照等,呈现出一个更加逼真的景象,让学习者更加深入的领会到《地球运动》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日常的知识中去。将复杂的概念以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从而让课堂内容更容易理解,让课堂更富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加强地图教学策略

“地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既是一种宝贵的参照资料,又是一种深入探索和掌握地理的宝贵资源,它的出现,为我们的探索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使我们的探索之旅变得更加顺畅。因此,在地理课堂上,我们需要利用IT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地图知识。我们需要帮助他们掌握阅读和使用地图的技巧,并且通过实际操作来锻炼他们的阅读、认知和使用能力。我们还需要帮助他们掌握如何将两张图片结合起来,并且建立起良好的使用数据的习惯。如“五海三洲之地”“西亚”“亚、非、欧”的位置,都可以通过使用IT制作的视频、图像等形式清晰可见,让学生更容易明白。通过运用五海、三洲的地图,我们可以更深入的探究《西亚》的地理意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使用IT制作动态图片,来展示如何乘坐一艘船,穿越大西洋,抵达印度洋?经过了哪些大洋、海峡、河流,再提问学生石油从波斯湾运往美国的路线?哪条路线近?哪条运量大?学生兴趣一来,情绪就高、跃跃欲试,一改平常那种被动沉闷的课堂场面。通过采用IT,我们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培养出形象思维,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他们掌握自然、社会等地理信息,如交通、资源、经济等, 将其与所学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现实问题。

(三)、课堂拓展:链接相关知识,培养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

课本知识是非常有限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资源, 我们可以丰富课本中未涉及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例如,当教授《日本》一章时,由于缺少相关的历史背景和中日贸易往来,老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支持。在讲《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更多的相关知识,介绍世界更多文化遗产,而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比如,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等。 在讲《两极》时,可以补充现实生活中各国探险队的相关音频视频资料,不但能激发学生对两极地区的兴趣,同时也能普及了两极地区的相关生活常识,更能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这也成为了考试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要注意各学科之间的联系,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者结合,缺一不可,并体现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要求。教师应顺应时代潮流,巧妙运用信息技术综合各学科间的渗透与联系。当讨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情况时,我们不仅要讲述这个国家的自然、人文、资源和历史,还要结合该地的地理学,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我们的课程中,帮助我们建立起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并训练我们的思维和创造性。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相比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了。信息技术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巧妙地运用在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优化地理教学课堂,从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创造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紫薇. 基于地理科学素养的初中地理陈述性知识教学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4.

[2] 丁高照.地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策略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2):303.

[3] 陈立平.愉快教学策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4] 苏丽芳.初中地理实验教学策略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 金燕.新课程实施中初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

[6] 黄丰安.走进生活,贴近生活,联系生活——浅析初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策略的应用[ 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2):122.

[7] 张成奎.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156-157.

[8] 高峰.多媒体在农村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