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作者: 左庆燕“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天然的基础细胞,是孩子的第一教育者和教育空间。因此,关注农村家庭教育,做好农村儿童的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众多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千万个农村家庭的未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当下的农村家庭教育丧失了应有的教育作用,普遍存在着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民工潮”冲击、家长教育观念滞后等现状。现就农村家庭教育现状作以浅析:
(一)家庭教育者文化素质偏低,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
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滞后是造成农村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脱节的根本原因。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意识到教育具有隐性,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注意言行,行动鲁莽,语言粗俗,在孩子面前没有表现出家长的风范。受父母影响,孩子慢慢也滋长了一些不良的想法并体现于言行举止上。
(二)家长外出务工,使孩子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机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当前农村的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有较大的转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及其沿海一带。特别是在一些落后的农村,很多人选择了“打工”这条路。在学生中有绝大多数的家长终年在外务工,子女有的被寄托给亲戚,有的委托给家中年迈的老人,有的甚至是孤身一人。在学校要求配合教育时,每当要求学生请家长时,得到的回答要么是“父母打工去了”,要么是“我的爷爷和奶奶在家,他们来行吗?”。
(三)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落后,方法简单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农村家长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绝对权威,家长主义、命令主义等落后陈旧的思想观念深深地扎根在家长的头脑中,严重束缚了家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不期待子女成才的父母。(四)家长不善于与学校配合沟通,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
在农村,许多家长认为把子女送进了学校就等于送进了“保险箱”,教育属于学校的事,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学校,培养和教育孩子属于学校的应尽之责。家长不主动与学校沟通,将孩子交到学校之后不闻不问,更谈不上为了子女的教育主动找学校和老师交流。家长不关心在校子女的表现,不同学校配合,习惯替子女说话,庇护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家庭这种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成长。
针对当下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一、优化家庭教育外部环境
党政及有关部门要把家庭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范畴。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消除封建文化残余,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和优秀家庭角色(好家长、好孩子、好媳妇、好母亲等)及优秀社会角色(好干部、好村民)等评选活动,树立形象,建立起适合农村孩子发展、创造、竞争、成长的健康的家庭外部文化环境。
二、发挥基层教育部门的作用,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教育意识和教育方法的匮乏,成为家长合理进行家庭教育的主要障碍。因此,作为基层教育管理部门应该从提高家长的认识,转变观念入手,利用各类媒体宣传教育。举办家长家庭教育讲座等,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引导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利用农闲时间举办各类家长培训,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家庭教育滞后的问题,以培养出合格的家长,做好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续。
三、在家长不善于和学校沟通的情况下,学校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和家长的交流和联系,并形成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与家长合作的机制。
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和配合,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永远不能完成教育任务;没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孤掌难鸣”,两者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四、父母要充分地了解子女并实施科学的教育
孩子最信任的是父母亲,孩子不仅因为有了父母亲的保护而产生安全感,而且形成了对父母依赖和崇敬的心理,他们对父母尊重、信任、听从,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科学的家庭教育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以自己的学识修养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去感染和熏陶孩子,在教育子女时就多一些理智因素少一些情感因素,多一些科学方法少一些粗暴手段,多一些先进的教育科学知识少一些教育的盲目性。家庭教育的权威性,使家庭教育容易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可一旦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怀,也失去了应接受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不能够用其他教育方式来代替,家长不应该为暂时的利益而放弃了教育指导子女,即使这样,建立良好的书信交流也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我们把家庭教育看作如同学校一样的教育,而不把他看作偶然的、自发的教育活动,那么,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则会有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以此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真正的形成合力,那么在我国面临着社会和经济转型的今天,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局是就能得到有效的化解,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更好的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