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教”与“考”的融合

作者: 梁胡娣

考试是教学评价中最经常使用,也是最受学生重视的一种评价方式和手段。高中三年,最后高考的主要功能是甄别人才,而过程中的阶段性考试,其主要功能是促进学生学习。“教考结合,回归课堂”是近年来高考语文的风向标。考虑到当前新旧教材的更替,此次命题专门择优挑选了新旧教材共有的经典文章进行关联,引导师生重视并用好教材,把功夫下到课堂上。本文以此为出发点,结合近年高考真题与亲历教学实践,谈谈高中语文应如何将“教”与“考”完美结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高考语文试题与课本教材严重割裂,只为响应所谓“课内打基础,高考考能力”的狭隘教育理念。由于高考命题脱离教材,为追求成绩,大部分高中从新生入学伊始,无论大小各类考试均参照高考,忽略平时教学效果的检验,这无疑会造成诸多危害。

首先,教考分离打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考试内容与课堂内容“两张皮”,造成了学生“学与不学一个样”的错误认知。如此,学生必会陷入“功利性学习”的泥淖,减轻对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长此以往,无论是学生个人或是文化教育都将积重难返。

其次,教考分离带偏了教师的语文教学方向。“教的内容都不考,考的内容没法教”是教考分离下高中语文教师面临的窘境。以高考试题为准的应试教学风向,迫使教师将原本用于钻研教材和教法的时间,悉数花费在了总结答题技巧和做题操练上,松懈了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这种教学方向不仅折损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更改变了教师提升教研能力和教学质量的初心。

最后,教考分离浪费了国家的语文教育资源。当前高中语文教材是多年课程标准改革下的经验之作,它集合了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精粹,包容了世界文学的多样特色,是不可多得、不可不学的优秀教材,若任由教考分离推行,代代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心血和努力付之东流不说,新一批的学生亦会失其学习轴心。

“教考结合”是未来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铺好这条路对教师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以下具体谈谈教考结合的方法。

一、以思维训练为主导,培育学生高阶思维

单篇文本学习结束后,学生虽获取了相应知识点,但这些知识点十分零散,难以达到发展学生高阶思维的目的,这时,教师应当立足单元整体进行教学设计。教师可以使用对比阅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将同单元中的其他课文放在一起进行阅读比较,设计组群化学习模式,将原本分散的知识点连成整体的知识面。

二、以基础知识为基底,提升学生问题思维

基础知识和能力始终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基座,基座不夯实,难筑高楼大厦。高中教师的关键性任务是帮助学生搭建基础知识与核心素养间的桥梁,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用活手中教材,发掘课程内容中隐藏的学科思维指向,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问题的能力。

细致揣摩学习任务的题干,题干对于诗歌语言特色的赏析给出了关键信息——即可以抓住特定的词语、意象。纵观教材,诸如此类的引导式学习任务很多,教师完全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挖掘和多方拓展,通过时间累积,自然形成成套问题解决思维。

三、以自主探究为目标,发挥学生个体潜能

学生自主探究、个性化独立思考是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这一理念下,高中语文教材编撰的整体思路是以单元课文为范例,以课后写作为实践。教材编者在单元写作任务中提出借鉴单元文本写作技巧的要求,实为引导学生以第一人视角进行文学尝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有语文教师都会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但能充分挖掘教材,衔接教材与写作的教师实不多见。相比于写作技巧,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写作训练一味强调素材的积累和辞藻的堆砌,这种贪小失大、轻重倒置的教学方式,必然阻碍学生思维层面的自主探究,埋没学生的个体潜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首选辅助,创设情景真实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机会充足、路径正确的实践锻炼机会。

四、以考促学,任务驱动

既然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奔着“考试”而来,为着“分数”而去,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则要面对现实,顺势而为,“解铃还须系铃人”,激发学生自身内在的语文学习动机,发挥学生自身语文学习的主体作用,用考试“倒逼”学生加强语文学习,以考促学,学什么考什么、怎么学怎么考。

为此,我在每次单元过关考试前尽早提前告知学生考试内容与考试范围。学生为了在单元过关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必须对教师告知的考试内容与考试范围提前学。这样,提前“学”的内容与范围很清楚,主动“学”的目的与动机很明确,于是,学生提前“学”、主动“学”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语文学习遭遇弱化的被动局面得以改变,语文教师重拾了语文教学的自信。

总之,“教考结合”是高中语文教育的明日之路。过去高中语文“教考分离”对学生、教师和教育系统均造成了严重伤害,但这种伤害并非不可弥补,及时止损,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是推动教育进步的明智之选。未来,实现“教考结合”需要教师从教材本身出发,引导学生以教材逻辑为蓝本,开展课考结合的学习活动,指导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探究、打开思维,由此实现“教”与“考”的完美结合,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