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策并举筑防线

作者: 蒋茜茜

随着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家庭结构的多样化以及教育压力的增加,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变得愈加复杂和普遍,且越来越趋向低龄化。近年来,青少年儿童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集中于以下几大类:学业压力、亲子冲突、情绪问题、人际交往、网络成瘾和其他。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成分多由本地生源和外来民工子女组成,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普遍存在教育理念上的偏差。鉴于学校多留守儿童的现实情况,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梳理出如下几条策略:

一、探索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一)学业压力——甜甜圈之小老师帮扶团

通过组成“小老师作业帮扶团”,挑选班级里学有余力的优秀学生作为学困生的小老师辅导其作业难题。为激发小老师的积极性,可进行岗前培训,合格后为其颁发“上岗资格证”,并进行定期考核和评定。徒弟进步小老师一起得到表彰,以增强小老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此外,要协调均衡各科作业量,做到个性化、分层作业布置,以减轻学业负担,疏导厌学情绪。

(二)亲子冲突——亲情桥之亲子契约书

针对一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长年不在家造成的亲子关系疏离甚至对立,搭建亲情连接途径,拓宽沟通渠道。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座谈会,指导孩子们通过书信、电话、视频的方式主动和亲人沟通。指导家长或监护人掌握和儿童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和孩子签订亲子契约书。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借助学校专业的心理资源师给予更加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情绪问题——以心换心心语室

设置“知心老师”信箱,给孩子提供倾诉的平台,把自己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以便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定期举行班会,正确认识情绪,结合真实案例授予学生情绪排解和疏导的方法。学以致用,要求把疏导情绪的方法适用于生活和学习中。

(四)人际交往——彩虹糖之爱的大告白

通过召开班会,授予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例如朋友相处之道、师生相处之道、亲子关系的协调、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等。人际交往的关键在于真诚,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他人的闪光点,通过当面表白、表扬信或悄悄话墙等形式表达对他人的赞美。在相处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增益。

(五)网络成瘾——戒瘾小锦囊

与孩子建立积极的沟通,了解他们使用网络的原因和兴趣。建立明确规则,提供反例,告知成瘾的坏处。提供替代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其他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户外运动、艺术创作、阅读、社交互动等,以分散他们对网络的依赖和兴趣。此外,教师和家长要做好示范和监督。

二、寓心理教育于教学实践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各学科教育实践中。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很多心理辅导的素材,教师要细心挖掘,善于利用,一定会收到实效。在教学中营造平等、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合理的评价,尊重每个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激励学生健康成长。教会孩子正确看待世界是培养他们包容之心的正确途径。应该告诉孩子,我们生活在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这个世界有鲜花也有荆棘,有战争也有和平,有谦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我们需要做的是要以感恩之心拥抱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好,以包容之心接纳这个世界的不足,不苛求他人,不求全责备世界,才是最正确的选择。教会孩子换位思考是培养孩子包容之心的有效手段。通过换位思考,可以教育每个孩子内省自身不足,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存在着缺点和错误,原谅别人也就是原谅自己,包容别人也就是包容自己。加强学习、提高道德修养是培养孩子包容之心的不二法门。孟子曰:“木直中绳其曲中规,暴使之然也。”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天性,读书能使人聪慧,高雅。而一个与书为伴,在书中与仁者、智者对话的人,在书香的熏染下,养成一颗坦然面对一切挫折,淡然面对一切纷争的豁达洒脱之心,对常认为的一切烦恼会付之一笑。有了这种看似麻木实则聪慧看似麻醉实则清醒看似麻痹实则高雅的内心境界,自然会远离狭隘、自私、固执任性,古今一些大学问家既是饱学之士,同时也有着一颗悲天悯人、超然处世的博大心怀就是很好的明证。

此外,丰富、健康、愉悦的文体活动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将对孩子们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如,带有竞技性的棋类兴趣小组活动,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信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在活动中创设良好的交际环境,让学生舒缓心中的压抑和焦虑,在交往中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和乐观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让学生不但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满足,也感受挫败的难过,引导他们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积极搭建家校协作平台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等多重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构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预警与干预机制时,应将这些环境因素也纳入到考虑范畴。在提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同时,也应该通过开展父母课堂、社区心理健康宣传等形式同步提升中小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水平。父母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方面,父母是中小学生群体寻求心理健康专业帮助的主要决策者。中小学生很难意识到自身的心理问题,即使少数人能够意识到也不愿意主动寻求专业帮助。而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能够帮助父母减少心理疾病污名,提高识别心理问题、寻求心理健康专业帮助的能力,帮助有需要的中小学生及时获得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健康素养能帮助父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改善亲子关系,进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总而言之,以心理健康素养为纽带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良好氛围,为心理问题预警与干预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运行保障。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呈现多样样、复杂性,作为班主任,我们应当注意观察,尽早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干预。让我们多策并举筑防线,期待健康和谐之花开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