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语文课堂信息电教媒体的运用
作者: 罗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信息技术电教设备的不断更新完善,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摄像机以至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语文教学的改革,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
一、适时运用信息技术电教手段设情境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带有一种积极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性。运用信息技术电教手段,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适时为学生设置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发情感,是实现阅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上《黄河颂》一文时,笔者在课前播放《黄河大合唱》组乐,同时播放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色图片。以这种方式导入是为了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很容易就进入了课文。这种设计以一种轻松、抒情的方式创造出优美的情境,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运用信息技术电教媒体加深理解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电教媒体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还可以用直观的生动的形式表达课文中的人物性格、思想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如讲授《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我依次图片展示小说描写最精彩的地方――对鲁达三拳的描写:第一拳打在郑屠“鼻子上”,第二拳打在“眼眶际眉梢”,第三拳“太阳上正着。”看到画面,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个威风凛凛、武艺高强的江湖好汉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示在面前,加之教师的点拨,学生的品味,鲁达那种见义勇为、疾恶如仇的性格也就栩栩如生、显而易见了。
三、借助信息技术电教媒体提高朗读能力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诗歌与散文均为名家名篇,这些作品或寄情于花草,或寓理于山水,或托志于事物,令人百读不厌。由于课堂时间所限,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朗读水平,布置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这一类作业,学生是否落实到了实处,还要划一个问号。为此,我的作法是:朗读课文需交录音磁带,上课抽查,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天长日久,不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使其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还陶冶情操,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运用信息技术电教媒体磨炼听说能力
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听说能力,既是日常生活的需要,又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思维发展的需要。目前,听说能力的测试,大都是通过笔答进行测试,而学生往往难以区别口语与书面语,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针对这种情况,我的作法是教师设置题目,由学生导演、排练、摄像,面对熟悉的面孔,激发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如,设置这样一题目:九年四班班主任张老师有病住院,班委会决定由一名同学代表全班同学到医院看望张老师。这位同学见到张老师后,该怎样说?紧接着播放甲、乙、丙三位同学的说话录像,请同学们找出毛病,说出自己认为合适的话。同学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最后教师点评作结,学生学有所获。
五、运用信息技术电教媒体培养写作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电教媒体配合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字、词、句、段、篇和观察、记忆、思维、想象以及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它在进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丰富精神生活乃至培养正确的人生观等方面,都起着重要孤作用。采用录音手段,以特定的音响刺激学生的感官,形成听觉表象,从而想象出一个特定的画面,学生再把画面中的内容场景用语文文字描述出来,就是一篇成功的作文。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听、写、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作文水平也得到相应的提高。比如七年级的记叙文写作教学可用优美动听的音乐,引起学生遐想,触发灵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行写作。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是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手段。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教学可以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多渠道获得信息,激发兴趣,保持良好的记忆,促进学生思考,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