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题设教:语用取向下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有效运用

作者: 方希雯

小学语文教学作为个体系统学习语言的奠基阶段,担负着语用能力培养这一重大任务。部编版教材的广泛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和鲜活的教学素材。部编版教材的其中一个突出亮点是双线组织单元,即文本的编选和组织围绕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展开,并将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借助课后练习清晰地呈现。在不断更新的教材编排体系下,课后练习的地位与作用越发被凸显和重视。着眼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具体类型及编排形式,从语用训练的取向出发,探寻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有效运用或许能为优质语用型教学课堂的达成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部编版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制特点

部编版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分布呈现出“大范围分散、小范围集中”的特点——每个单元的单元导读、精读课文的课后提示、略读课文的课前导读、以及首次出现于中高段教材的专题单元中均有分布,而另一部分则主要集中在拼音、识字、习作、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板块中。课后练习则主要指分布于教材选文后,与选文相配套的教学要求、随文习题、小练笔、实践活动或关联资料等。

二、语用取向下部编版教材课后练习有效运用策略

作为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练习不是选文后可有可无的备选题库,而是教学实施的目标指向、活动范式。在语用取向的关照下,从部编版教材课后练习的编写意图及其编写特点入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有效运用的策略:

(一)把握选文重心,明确教学内容

课后练习因其编写的特点,量少而精,并且根据选文文本的差异及其个性化特点,呈现出鲜明的针对性。如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一文,篇幅较长,知识点繁复杂乱,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显然难以兼顾。此时,以课后练习为抓手,就能明确本课的教学重心是学生“创造性复述”能力的培养,从而确定该课堂主要教学活动。因此,教师在语用教学中,可以基于课后练习的导向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从而完成高效、精准的教学设计和准备工作。

(二)积累语言素材,夯实训练基石

叶圣陶先生认为:“知”只是学习的出发点,最终目的在于“行”,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算有了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说单单只学知识是不行的,必须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实践能力,才算是达到了目标。“行”固然重要,但与之相对的“知”才是“行”的前提,是后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可见,灵活运用语言文字,获得全面的语文能力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素材的积累。部编版教材的课后练习提示了大量选文中或是含义深刻或是写法独特或是言辞优美的典型语句,并据此提出了朗读、背诵、抄写等针对基础知识积累的要求。语言积累的数量对于语文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大量的语言积累能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汉语的运用规则,并且有助于丰富他们的语感经验。

(三)强化言语实践,实现知能转化

潘庆玉教授在《语文教育哲学导论》一书中指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话语实践,是一种意指和表达行为,而不是一种科学认识。”可见,语言首先是一种行为实践,相较于固定的语文知识,语用的训练和培养是需要人为主动的言说和表达的。因此,在语用关照下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或口头或书面的言语实践不可或缺。薛法根老师在其语文组块教学理念中也表明:“学生在生活中习得了丰富的言语经验,而在课堂教学中又学到了宝贵的言语知识,言语经验和言语知识只有通过言语实践才能融会贯通,转为个体的言语能力、言语智慧”。课后练习的落实绝不能终结于教师自身总结归纳的一个所谓标准答案,而应当在丰富多样的学生实践活动中自然达成。教师理应及时抓住练习中的实践训练点,进行创造性的开发与拓展,将课堂的主权归还给学生,让学生经过知识的积累与提炼后,在反复的实践中将从外部接收到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促使语用能力的生成。

(四)巧妙创设情境,促使语用回归

语言的实践是需要情境和主体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思维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主体才会把自己的意指表达出来,对方才能有效接收所传达的意指,进而展开信息的处理、反馈和评价,双方才能实现信息交流。因此,教师在课后练习的落实中应当重视言语情境的创设。如涉及改写、扩写故事,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演一演或以某一人物的口吻来讲述故事等练习时,教师不妨可以依据课文固有背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等创设情境,学生能够自然地代入人物角色,揣摩人物心理,丰富情感体验,从而激发表达的欲望。同时,教师还可以灵活创改情境,通过变更对话的前提、对话主体的身份、以及对话的场景等,达到一“文”多用的效果。由此,情境创设建构起了学生从旧知走向新知,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教材走向生活,从语文学科走向其他更为广阔空间的桥梁,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学以致用,语用训练回归真实的言语情境,实现其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