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学定教:提升数学教师二次备课的能力
作者: 胡俊平摘要:针对“假备课”现象,课前教师有必要进行“二次备课”,来实现教师的先“学”而后教。“二次备课”是教学目标、重难点和疑惑点,从知道到理解,从明确到明朗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指向教师真思考的过程。教师教之前的“学”, 是基于学情,寻找教学目标的调整和改造依据的“学”;是基于课堂行为,寻找教学目标、重难点落实手段的“学”;也是基于面向全体,寻找差异点跟进策略的“学”;更是基于核心素养,来寻找核心问题设计的“学”。
关键词:二次备课学情差异
一、基于学情分析,寻找教学目标制定依据的“学”
相对于专研教材而言,研究学生成为多数教师的盲区。一方面教师缺乏研究学生的意识与传统;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研究往往诉诸于偶然的经验,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和理论支撑。面对一节课,在教之前,首先我们要把已形成的文本教学设计,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的难点和学生间的差异点,进行理性的分析,对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适时的调整和改造。
如上学期,笔者听了一年级上册“加法和减法初步认识”一节随堂课,课后 在与这位教师交流时,该教师特意说明了对教案中呈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 点进行调整的理由。该教师在课前通过必要的前测手段,对本节课学生的学情进 行了如下分析:一年级刚入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的加法运算能力,特别是5 以内数的加法正确率较高;同时一年级学生对加法也有了比较全面的直观理解:知道两部分合并可以用加法计算,对一个加法算式能用不同的直观图来表征,初步具有符号化的意识。但他们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浅层次的,对加法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的认识不够深入。有了这样的分析,这位教师形成如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和体会加法的含义,并能用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掌握5以内的计算方法”。结合上面的学情分析,又给出了如下的教学建议,并把教学重难点进行了调整和细化。首先,该教师确定了这是一节“加法”概念教学课,而不是许多教师认为的加法计算教学课。给出的教学建议是: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真正理解加法的含义,而不是进行加法算法的探究上,在具体计算时,只需要引导学生正确数就可以了。其次,要提供丰富的素材,让学生经历理解加法算式的表征过程,在情境和算式之间铺排,初步感受数学抽象的魅力,深刻地理解加法的本质含义。
二、基于课堂行为,寻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落实手段的“学”
如果把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制定看做是施工前的文本“图纸”,那么,如何落实和突破便是施工前基于“图纸”下的一种现场规划,需要“定桩”、“画线” 和“开工布局”,是课堂发生和呈现的“雏形”,是一节课的核心问题所在。因此, 对教学设计中已形成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课前要进行内化,并在核心问题的统摄下,给出恰当的方法和方式,教师有必要去经历由文本中的“是什么”到行为中“怎样做”的思考,寻找技术上支撑,不能仅凭教材知识点呈现的逻辑顺序来平铺下去。
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什么是面积”,“教学用书”给出的教学目标是:“知道面的特征,理解面的属性”;“能用面的大小属性来描述面积”;“在认识面的特征以及属性的过程中,积累区别面与周长的经验”;重难点是:在认识面的特征以及属性的过程中,积累区别面与周长的经验。那么,围绕这些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课前我们该思量一下技术和手段上的问题了。如:从教学目标中关键词“属性”、“描述”、“区别”来看,此节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必须落在在认识面的特征以及属性的过程中,积累区别面与周长的经验。有了这样的自我理解后,自然要考虑课堂该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来让学生真正经历“描述”和“辨析”的过程。
三、基于核心素养,寻找课堂核心问题设计的“学”
课堂问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从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都是把问题设计作为教学核心技术问题来重视的。特级教师储东生曾说过:“好问题应生动且深刻”,“好问题成就好课堂”。因此,在已有的教学设计的基础上,课前要去琢磨本节课要统领的几个核心问题,该怎样来设计。
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认识元、角、分”。课前我们可以基于目标和重难点,设计这样几个问题:购买商品需要什么?你知道人民币有哪些?说说哪些钱现在很少见到了?你能把生活中常见的人民币分分类吗?买一个3元的物品可以怎样付钱?4元的呢?这样的问题设计对于儿童理解元、角、分的深刻性是无法预估的,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的学习已经完全由“他学”转变成“我学”了。
时下,面对个性化、发展中的学生,对他人的教案,课前教师有必要抽点时间,来实现“二次备课”。教之前的“学”,能让课堂走向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更是提高教师研课能力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