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关联建构,实现化零为整
作者: 祝仙仙中考日益临近,同学们都在有条不紊地复习着,数学作为中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其复习策略的制定尤为重要。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些我在复习过程中的策略和心得,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集思广益,合力致远 1、继续深化集体教研。 本学期初,我们学校开展每周的“定—议—讲—评”模式的教研活动,就是提前两周确定课题、主讲人进行备课,提前一周主讲人进行说课,同组议课定教学案,而后讲课评课,形成定型课件和优秀案例并上报教务处。当然每次研讨,主讲人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带领大家学习课标,共同探讨复习方向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2.加强备课组考后学科复盘。
每次学校统一考试后,备课组都会进行学科复盘,通过试卷剖析、答题标准提炼、错题原因追溯、共性问题识别等步骤,精准定位教学盲点。此外,我们也会邀请教研员到校进行指导,并欢迎兄弟学校的宝贵意见。
3.开展专题赛课行动。
本学期,我们已经研讨并讲评了“隐形圆专题”、“等腰三角形中的分类讨论思想”、“二次函数的图象与a,b,c的关系”、以及“实际应用题”等专题赛课,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我们紧扣新课标的要求,从教材中对题目溯源分析,再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选具有代表性和创新性的题目进行训练。二轮复习我们继续晒课,提高效率。
二、精准施策,优化成效 一轮复习,按知识点或章节复习,知识比较零散、琐碎。而二轮复习旨在构建知识网络,强化知识间的联系,提高中学生数学素养,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为此,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细化:
1.少讲精练精研,培养思考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靠老师讲懂的题不容易记住,亲自解决的问题记忆更为深刻。平时的练习要有时间意识,要有紧迫感,进行限时训练。鼓励学生多画思维导图并尝试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的题型,最后由老师进行纠错和总结;需要画图的题目尽量让学生画到黑板上,长时间的训练会提高学生画图的准确性,增强对几何题目的理解,再次遇到作图题或者几何证明题时就能更从容的应对。总之,让学生动起来,老师“闲”下来,培养学生限时完成,独立思考习惯以适应中考。
2.强化答题规范,创造得分机会。
“不怕难题不得分,就怕每题都扣分。”书写的规范性、推理的严谨性以及审题的细致性非常重要。我们学校一直利用中午1:50到2:10这段时间给学生安排两道数学计算题,基本涵盖了第16题所有可能出现的题型,争取计算不出错。证明题的书写格式也一再跟学生强调,要合理布局,给人以美感。甚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关系在平时批改作业时也会特别留意。在讲解证明题时给出标准的板书,学生每天整理一道几何证明题,老师逐句批改,有问题的及时找学生讲解。
3.深化方法应用,增强解题能力。
中考数学试题尤其突显了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掌握。数学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备考点、备薄弱,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遇到相关题目突出讲解所涉及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才能逐渐地提高学生有效地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在备课过程中针对这些重点、难点、关键点精心设计练习,并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练习及时应用所学。这要求我们选题要精、讲解要透、切忌就题论题,要充分地进行变式,要注意体会,要做到做一题、通一类、连一片。比如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讲法,都能够提升探究的广阔度、阶梯度和深度。
4.巧用错题资源、避免一错再错
每位学生准备一个记录本,及时地整理和记录遇到的疑难问题。现在由于时间紧张,一般试卷讲评都是要求学生直接整理到试卷上,用多种颜色的笔进行不同含义的标注,分类存放好夹在错题本里面。这样错题本和整理过的试卷结合在一起,既省时间还能让学生快速发现自己的不足。利用每周五下午的自习课,由各组组长汇总学生这一周出现的问题,出一个小专题进行限时训练,批改完成后采取兵教兵的模式让学生之间互相讲解,给学生不断强化的机会。对于完成不好的同学,周末让学生在家讲给家长听并整理好,拍视频发给老师。
5.调整学生心态,增强学科自信。
我一再跟学生强调,如果遇到不会做的题不必惊慌,思考5分钟如果还没有思路就果断放弃,先把会做的题拿到分,最后如果有时间再回来思考,万不可因为个别的题打乱了整体思路。最近这段时间,中考报名加上信息、体育考试,很多学生的心开始浮躁起来,也有部分同学因压力过大而无法专注复习。我们利用每周四的两节连堂进行考试,得出分数再进行订正,多给学生提供考场上的体验,提高其应对考试的心理素质。我们还要多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以及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发现状态不好的学生要及时地进行疏导和沟通,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树立信心。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合理的策略和恰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复习更轻松、更高效、事半功倍。当然,无论哪种方法和策略都必须结合实际的学情,适合的才是最好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充分体会到数学的美感以及带给学生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