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 沈贝贝近期,张家港市举办了教学课改活动,本次的主题为“聚焦课标转化,着力学习发生”。我有幸倾听了两节课,感悟颇深,现就本次课改主题说说自己的一点想法:
一、以素养为导向,发展学生的能力
素养导向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素养,但这些学科素养最终都是为了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爱因斯坦曾说过的:“教育就是当你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而剩下的东西,一定是影响人的一生,伴随人的一生的。所以,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为了什么?应当是为了在学生忘记一些具体知识后,仍然能记得当时在课堂中教师所传递的一种价值理念和价值追求,而这也是素养培育的要求。每门学科,都有它能且需要传递的价值理念,只是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找到与它相关价值理念的契合点,并采用恰当方法,让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学生的头脑中开花结果。这样的理念,在于雪松老师身上就很好地体现了,她用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看法的一段视频作为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问题也和化学知识相关,然后引导学生想到,学好化学也能报效祖国。这样的设计思路,就契合了现在的思政课堂观,在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拥有蓝天的志向,大海的胸怀,国际视野的格局。
二、以任务驱动为抓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驱动课堂教学不能是枯燥的理论说教,一定要采用一定的方法,设计恰当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提升学生的兴趣度,扩宽学生的参与度。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参考游戏的设计理念,让学生在不同阶段带着任务去解决问题,不停思考,层层递进,渐入佳境,拨开云雾,收获知识,增强情感。尹老师就以制作金属蚀刻画为任务驱动,分解成四个小任务“打磨”、“雕刻”、“酸洗”、“上墨”。在不同的环节中渗透新的知识,例如在“打磨”一节中,由“为什么需要打磨”引出大多数金属能跟氧气发生反应。让学生在活动中带着问题去思考,并引导学生借助之前学过的知识理解新的知识,层层推进课堂教学,上下联通,前后串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了如何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参与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是每名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并不多。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一定是在课堂上学生有表达、有质疑、有分析。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认知修复完善的过程,更是学生争取机会表达思想的过程。当然,学生能够展现主体地位,需要教师给时间、给平台、给帮助。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设计让学生表达自己思想和能力的活动。尹老师就尽可能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实验探究为主,学生通过自己实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分析不足,整个过程教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例如在做金属和酸对比实验的时候,学生发现老师并没有完全做到控制变量,所以只能得到一个粗略的结论,这就很好地将控制变量法渗透到学生的心中,而不是一味地跟学生讲控制变量只有一个。通过这样的教学参与,学生更容易理解新的知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易于接受教师想教授给学生的方法。
所以对于课堂学习,实际上就是要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新知识融入到学生已经建构起的知识图谱中。让学生将新知融入已有的旧知,就要让学生对新知有准确的定位。要达成这个目标,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度思考。而任务驱动就是很好的助推器,它能帮助学生达成目标,完成高效课堂建设的任务。对于一节课而言,素养为导向是前提,任务驱动是抓手,学生主体是核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度参与,深度学习,有深度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