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语文课堂,温暖学生
作者: 王秋平当今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物质文明在获得极大发展的同时,各种诱惑也弥漫在我们的周围,许多青少年出现厌学、离家出走、性格变态、迷恋网络游戏、道德水平低下等不良现象。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而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学科,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语文课堂的核心——从教材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点。
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具有了多样性、人文性、时代性的特点,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特别是鹤壁市高中语文选用的语文版教材中精选的很多文章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不仅有很高的文化内涵,而且弘扬很多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发现其中美的、善的、健康的因素,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去影响学生,使之自觉摒弃心理上不健康的因素,逐渐形成积极的、健康的心理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如在讲授苏轼的《赤壁赋》时教会学生在人生的漫长旅途中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困难和挫折; 而《陈情表》以侍亲孝顺之心感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广为传诵,影响深远,“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全文表达一个“孝”字,既感天恩,也感亲恩,这种至情至性之文,更是陶冶学生性情,提高道德修养的范文,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领悟到父母的艰辛与不易;学习《孔雀东南飞》时,要引导学生从刘兰芝、焦仲卿动人心扉的爱情故事中,感受主人公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心灵,从化鸟双飞的浪漫结尾中,去感受人们向往自由、幸福、美好爱情的理想追求,去鉴赏凄美故事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学习《在马克思幕前的讲话》时,可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与恩格斯这两位革命巨人之间的伟大的友谊,他们在生活上竭尽全力帮助对方,在事业上 互相关怀、 互相帮助、 亲密合作 。“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这是革命导师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深厚友谊的概括,也是我们交友应该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以其进步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讴歌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情感色彩极其鲜明强烈,作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会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要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探究课文,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春风化雨的无声滋润中,不知不觉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去。
二、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语文课堂的重要途径 ——在课外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可让学生拓展视野,又可以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提高对真、善、美的欣赏和评判能力,从而丰富和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语文教师可通过自己的大量阅读,摄取符合学生阅读的时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阅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可以培养学生透过这平凡的家庭、琐碎的事件,领悟到中国知识分子不平凡的人生追求、精神风貌和人格魅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读《一把温情的钥匙》对学生进行真情与信任的健康心理教育。还有许多文章如《读者》《青年文摘》中许多佳文都可成为随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使学生在感受美文的同时,净化自己的心灵,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科学的引导下进行经典名著阅读,这样做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沟通文明与种族的壁垒,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知识经验扩充了,观点认识改变了,思想情感升华了,方法技术迁移了,思想境界自然就提升了,综合素养自然就提高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接受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的洗礼。如阅读《海伦.凯勒的传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可以让书中的故事感染学生,让主人公身残志坚、自信自强的人格力量震撼学生,使学生悟出作为一名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而《简·爱》告诉我们,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严加爱,“难道就因为我一贫如洗,默默无闻,长相平庸,个子瘦小,就没有灵魂,没有心肠了——你想错了,我的心灵跟你一样丰富,我的心胸一样充实!”这样的作品特别适合从小生活在物资充裕,被爱包围的独生子女们来读,可以让他们充分明白爱的真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总之,每一篇优秀作品都蕴含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体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只要充利用是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提高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且还有不伤学生心灵,起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功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语文课堂的重点——辅导渗透。在学习辅导的过程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尤其不可忽视,老师对学生发生的心理问题,要善于敏锐的发现,及时加以引导。要充满关怀,循循善诱,促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向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学习的辅导与学生积极沟通,体现平等性和理解性。所谓“食补”不若“心补”,教师的正确诱导能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至于如何进行学习辅导中的心理诱导,我们认为作为观念层面的心理诱导,其技术和方式是不一而足的,也就是随机性的正面牵引,不能变成简单的定义和程式。
四、心理健康教育走入语文课堂的保障——写作
众所周知,“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语文教师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周记及话题作文的方法使之排满泄不良情绪,并通过它们了解学生思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其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例如,我班一位女生在作文中写下这样的话:“我不喜欢我的人生中有挫折,但我喜欢欣赏别人遇到挫折时那种跳梁小丑的样子。”“我的人生早已没有了,现在存在的只是我的躯体而已。”这种“脉相”,无疑引起教师的警惕;这种“迹象”,必然让语文教师有了打开这位学生的心结的欲望,深入解她的心迹,并能对症下药,开出好药方,帮助她摆脱困惑,走出那片可能陷入而不能自拔的沼泽地。因此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文,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通过指导学生写“心理作文”也为心理保健筑一道有效的“预防线”。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是语文教育的天然使命,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它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笔者坚信,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远阔的发展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