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

作者: 陈立娜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拐杖”。地图在地理教学中应用最广泛、最实用,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具。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当前地理学科在中考中和图形直接有关的分值超过了三分之二,而读图能力的高低也成为学生能否学好、考好地理的关键。

关键词:地图   学生   提高   读图能力

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地图可以作为一个媒介帮助我们理解初中地理知识,同时也让我们通过学习到的地图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包括世界的各大洲、各大洋的地理特征以及人口、交通、资源等情况。但初中阶段学习任务艰巨,地理学科在学校课程中被视为小科、副科,学生学习地理积极性不高,甚至认为读地理没什么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同学对着地图感到茫然,不知道该怎么看?地图的展示不仅不能够给他们带来帮助,反而理解地图成为他们的负担和压力,导致他们丧失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觉得要提高初中生地理读图能力,一方面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把课本的知识和相关的地图密切的相结合使用,让学生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让他们知道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地理知识,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又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地图是教学中使用最广泛,最实用而又不可能缺少的教具,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脱离地图或是运用不恰当,不仅不能让学生认识和掌握地理知识,更不能让学生养成有读图的习惯和析图的能力。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地图并培养学生习惯用图、析图,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形成固定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像力,使地图成为教学的翅膀达到教学目的,以此来提高初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具体可以做到以下这些方面:

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阅读地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不断训练、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帮助学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能力。首先得认识地图的基本要素,即:比例尺、方向和图例。地图的基本要素是地图的无声语言,只有学会使用它们,才能准确地使用各种地图。经常展示不同种类的地图,通过这种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慢慢地区别出每种地图不同的特点、性质以及各自不同的读图方法,以达到教学目的。其次,不同种类的地图有着不同的用途,初学地图往往对此比较模糊,解决问题时常使用不正确的地图,无法找到答案,失去学习和使用地图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确地图的种类。再有,还应该掌握某些地图的判读方法。地图部分知识的学习重在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应当把学习地图的过程变成为一个使用地图的过程,边学边用、边用边学、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二、以图导学,将读图训练贯穿在日常教学中。

初中生对于地图有陌生感,很多学生拿到地图之后甚至不知道从何入手,地图繁杂的表现形式和数字经常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这是初中生普看图的通病。在教学初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图。如教导学生在拿到地图的时候应先看地图名称,能读懂地图中所要展示的内容。一方面通过图表的展示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利用地图理解知识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贯穿在平常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并茂”,把图和文字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把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地理规律等知识落实到有关图上,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在学生对地图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让学生注意复习巩固,同时注意让学生运用图导法建立各章节之间的联系,运用图解法将提供新材料、新情境的文字式的选择题进行迁移突破,化难为易;运用图、文、表互相转换思维角度,推导地理规律与原理。

地图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这就需要经常看和经常练。建议用专项练习,让学生从对整体图到局部图,从平面图到立体图,从等高线图到剖面图,从景观图到示意图等练习下来,在中考前再把一些重要的专项的图让学生反复认识,并让他们以地图为载体,对地理做总结复习。

三、合理使用地图,灵活引出问题。

教师在课前应精心准备本节课的内容所对应地图,在教学中开门见山的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对应的地理图象,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1、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点,读出图中的重点和关键点,对地图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但不能有过多读图目标,这样会主次不明,增加读图难度),并适当想出问题,发现问题,更好地使学生在学习中结合地图掌握知识点、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如在教学《多民族的国家》一课中,展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图片时,让学生知道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除了汉族之外其它都是少数民族,明确提出问题:观察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及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地区。可指导学生在观察时认识我国民族分布的集中、分散和杂居的现象。在课堂活动中由学生根据图片自选民族,不同学生扮演不同民族,各自说出该民族分布在哪些地方、民俗习惯和服饰特点。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大民族的情感,最后师生归纳分布的特点,达到教学目的。

2、注意在地图中让学生重视图中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在教学《台湾》一课中,让学生观察北回归线穿过台湾岛中部,分析这样的纬度位置决定了它的气候带是以热带和亚热带为主;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周围各列岛等地理事物,由观察中引出台湾的气候、地形、地势的特点。在课堂练习时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蓝色小贴纸分别贴在挂图上各岛屿和重要城市的名称,由各小组比赛哪一组把岛屿和城市的位置和名称说得又快又准。在练习中巩固地理知识。

3、多图对比。用几幅图来相互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会让学生不把地理知识混淆。如复习《气温和降水》一课中,可把“中国1月平均气温”、“中国年降水分布图”来比较:1月0℃等温线、400mm和800mm年降水量线的几幅图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在比较后在小黑板上画出我国版图轮廓,由学生思考在复习比较过程中几条分界线的大致走向,再让学生在小黑板上画出各条分界线并说出分界线山脉名称。从多角度来比较问题分析问题,巩固学生知识不把知识混淆。

四、利用、活用书中插图。

课本中的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知识内容起到补充说明、验证问题的作用。在教学中重视挂图、充分利用。例如在讲《欧洲西部》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预习,然后要求根据书中的插图找出各景点的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说出各景点所在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让他们做一个小导游。教师归纳各景点主要特点、突出旅游业发展对欧洲西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环境的情感和懂得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插图中根据“预习-学习-总结”的学习模式对知识内容有直观地理解。活用课本中的插图,通过表面的图示引导学生去探索和了解事物,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合板书画图自制地图。

在教学地理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用线条勾勒出地理图象,把地理事物和自然环境的要素直接反映在地图或图表上,更能加深学生空间概念和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中,边教学边画上四大区域分界线,让学生根据知识点认清四大区域的名称和分界线的山脉名称;用简单的线条呈现在学生面前,根据区域的不同位置思考耕作制度、种作类型、粮食作物的不同,在练习中同桌之间你画我填的活动,培养画图兴趣。在教学“等高线地形图”中,可根据各种不同地形和概念在黑板上教学生画出地形图,在课堂再来一次小测试,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学习到的知识把各种地形用等高线表示出来,让学生活学活用,更好理解和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不同概念的不同意义。所以能合理根据知识内容和学生一起画图会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极大兴趣。

六、围绕时事,吸引学生注意。

世界每天都在发生新鲜的事情,其中部分重大的事情在上课的时候可以拿出来和学生分享,分享过程中播出地图及相关图片让学生逐步学到地理知识。比如某个地方发生地震,在上课的时候结合地图及相关图片然后跟他们说,问他们这个地方具体在哪里,这个地方有哪些特点,本次地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地震会带来哪些灾害,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避免伤害等。再如31届的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播放巴西的地图让学生找到举行奥运会的具体地点,随后播放巴西气候图、人口构成图等相关地图,然后跟他们介绍巴西的气候,巴西的人口构成、文化,自然环境,以及巴西的经济等等,对于新鲜的事情,学生充满好奇心,比较感兴趣了解,借此来提高他们的地理知识

七、营造氛围,激发读图兴趣。

由于读图的复杂性,很多学生对此感到压力很大。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地图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所起的作用。因此,可以从下列三方面进行培养:

1、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培养学生看图用图的习惯是关键,而兴趣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用图的动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图表的态度、运用图表的技巧和绘图、用图的艺术,都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使学生对地图产生兴趣,并逐步形成用图习惯。

2、创设地理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读图意识。

地理学科涉及到大洲和大洋名称、国家名称、城市名称、山脉和河流名称等大量地名,很多学生难以记忆,畏难情绪油然而生,这就需要创设地理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里获取地理知识。

3、用图贯穿整个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激发读图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地图,以图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有利于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学生的用图意识。因此,制订适当的读图目标,采用激励法、探究法,让学生思索、探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掌握地图是学好和运用地理知识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既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地理教学的目的和重要任务。培养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动眼、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学生读图能力提高了,就能借助地图,用自己的头脑和眼睛去探求各种各样的地理现象和它们相互间的关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因此,只要学生能做到经常读图、用图,就会逐步学会运用地图来提高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学习地理也会变得轻松起来。

参考文献:

[1] 李涛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图的运用》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2)

[2]李亚平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学菀教育  2012

[3]吴琦 《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  学周刊,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