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之艺”水墨画拓展课程在小学高段的教学研究

作者: 洪婧怡

【摘要】水墨画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水墨画又称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光辉、悠久的历史。让小学生学习水墨画,让他们从小接触、了解、继承民族的传统绘画形式,对他们了解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让我们的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价值观,体会水墨画的精神內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也正好契合《美术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之一:关注文化与生活。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境界深幽、意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

【关键词】 水墨画园林小学高段

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是同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文因景成、景借文传”,诗文与景色相得益彰,景园充满了生机,才有诗情画意。

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整体生成的一条美学规律,它在园林中有着普遍的表现。园林艺术的关键在于“景”的表现。为了使得景园能够步移景异、意境幽深、引人入胜,中国古典园林在布局上无不极尽蜿蜒曲折之能事,无论是分景、障景、隔景,都是为了追求“曲”,使景致丰富深远,增添构图变化,以达到景愈藏则意境愈深的效果。

一、延伸拓展内容,全面提升素养

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美术教材中本身就涵盖水墨画教学内容,因而拓展课程的开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依可循,但本课程的研究又高于教材本身,力求从多个方面拓展延伸教材内容。它的开设也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增进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理解和热爱,培养学生水墨画特长,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吸收。

二、符合学生认知,体现学科本质

齐白石在评价中国传统水墨画时有这样一句名言:“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其特殊的观察方式,特殊的认知方式和特殊的表现手段,他们的这种“特殊”与传统写意水墨画中的概括、简练、夸张的神似手法是非常合拍的。以写意花鸟画的形式表现庭院中的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等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贴近学生生活,便于学生发现并表现身边的美,宣泄自己的情感,在墨韵色香中感受水墨画的意韵和魅力。

三、贴合教育理念,契合地方文化

学校地处浙江中部地段,江南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它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观和人生观。江南园林分为江南古典园林和江南现代园林两种,而古典园林较为著名。其中,江南古典园林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的一个类型,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和智慧,蕴涵了儒释道等哲学、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本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思想,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我们的课程在传承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与地方特色相结合,与中华文化相结合,用水墨画的方式表现园林景象,并结合古典园林的设计理念,开拓出一种全新的拓展课程。

四、善于就地取材,孕育丰富资源

大到中国古典园林,小到美丽乡村庭院。“美丽乡村,优美庭院”是当下国家倡导建设的,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学自己家的庭院或一些美丽村落,甚至小到小小的盆栽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水墨课程等实践活动与生活连接,滋养乡情。我校校园里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这为我们水墨画课程开设提供了最基本的素材。同时学校地处城郊周边又有不少农场和农户种植的各种时令蔬果,这些则我们的课程开发提供了大量可看,可取的绘画素材。同时,学生的作品可以参与到村级文化礼堂的布置和优美乡村的建设之中去。此外,学校还建有活力非洲园,园内的景物布置也是精心布置,美的相得益彰,可以每周在非洲园举行2课时的水墨写生课。

五、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创新意识

开展水墨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充分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

【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浅谈中国古园林元素符号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传承和新].科技与创新,2016,(05)

[3]文化·核心素养·美术教育——围绕核心素养的思考[J].尹少淳.教育导刊.2015.9

[4]石涛.石涛画语录[M].俞剑华 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5]朱良志.中国每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