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采取措施 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护航
作者: 周太红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人的身心发展迅速,虽较初中阶段更为成熟,但身心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心理矛盾依然存在。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要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有针对性地引导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高中生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表现出很强的自主性。产生自己的主张看法,不愿再事事顺从父母师长。
2.学习压力增大。高中学习的深度和难度上升,导致学生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成绩波动大,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3.情绪波动与情感内敛。高中生情感变得含蓄,内心世界活跃但外在表现不明显,情绪波动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4.社交关系复杂化。高中生开始重视同伴关系,但也可能因人际关系处理不当而产生矛盾和冲突。也会因为同学关系、朋友关系、师生关系而产生困惑和心理问题。
5.自我认同与价值观的形成。高中生开始思考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对未来产生迷茫和不确定感。
二、学校教育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措施:
(一)加强源头管理,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
1.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树立自助互助求助意识,学会理性面对挫折和困难。
2.大力培育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全方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严格落实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和美育课的刚性要求,积极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广泛开展普及性体育运动和丰富的艺术实践活动,结合各学段特点系统加强劳动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及早分类疏导各种压力。
针对学生在面对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心理失衡问题,主动采取举措、避免因压力无法缓解而造成心理危机。注重关心帮助学习遭遇困难、学业表现不佳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个别指导,鼓励同学间开展朋辈帮扶,帮助学生疏解心理压力、提振学习信心。
4.增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
学校及时了解学生是否存在早期心理创伤、家庭重大变故、亲子关系紧张等情况,积极寻求学生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的有效支持。在家庭访问等家校联系中帮助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防止因家庭矛盾或教育方式不当造成孩子心理问题。
(二)加强过程管理,提升及早发现能力和日常咨询辅导水平
1.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工作。
积极借助专业工具和手段,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健全筛查预警机制,及早实施精准干预。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测评,注重对测评结果的科学分析和合理应用,建立“一生一策”的心理成长档案。
2.强化日常预警防控。
健全完善“学校---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依托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寝室室长等群体,重点关注学生是否遭遇重大变故、重大挫折及出现明显异常等情况。班主任每月要求遍访所有学生寝室,对出现高危倾向苗头的学生及时给予干预帮扶。针对学生出现的异常情况,教师要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共同加强心理疏导,帮助孩子渡过难关。
3.加强心理咨询辅导服务。
(三)加强结果管理, 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
1.大力构建家校协同干预机制。
对于入学时就确定有抑郁症等心理障碍的学生,学校组织校内外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研判,及时将干预方案告知家长,与家长共同商定任务分工。学生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倾向等严重心理危机时,学校及时协助家长送医诊治。
2.积极争取专业机构协作支持。
学生心里健康是一个复杂的课题,涉及专业问题,学校还要积极争取专业机构协作支持和指导,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精准发力,事半功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心理健康的青少年优秀人才。学校应当充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积极采取措施,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护航,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贡献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