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选择
作者: 张志荣2024版“新课程标准”中关于物理实验的描述,不像现行物理教学大纲那样,具体规定哪些知识点需进行什么样的演示实验,哪些知识点需进行什么内容的学生实验,以及这些实验需要使用什么仪器,实验的总课时是多少等等。这就给教师们提出了新课题:怎样选择实验内容?以怎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实验活动?在实验活动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该怎样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和做法的呢?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应如何做呢?
2024版“新课程标准”作这样的处理,实际上一方面是要求学生每节课都要做实验,同时又在原则性的规定上,为教学的因地制宜和为教学探究活动的选择提供了宽松的条件。事实上,“新课程标准”要求做的实验比以往大量增加,然而实验的形式、实验用的器材、实验的具体安排却是灵活的。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中要有高度自觉性、能动性,要切切实实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每一项实验,真正想方设法让学生动手动脑,严防流于形式或“黑板上做实验”的现象出现。物理实验内容的选择应具有以下特点:
一、具有发展性,有利于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内容是相当丰富的,老师们应尽可能多选一些便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内容。例如,探究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是否传播,探究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探究光是否总是沿直线传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探究凸透镜成像原理等等。
二、具有开放性,实验内容可供选择
教科书中的科学规律,对于学生可能是未知的,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活动去学习,从中发展探究的能力。但是,作为人类的文化财富,学生往往已经通过各种途径对它有所耳闻,特别是教师常会不自觉地以某种方式把相关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如探究热水瓶中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比较几种不同纸张的吸水性能、探究乒乓球的反弹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并提出节能措施、比较不同材料的隔音效果等等。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为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探究实验。科学探究的问题可以是学生提出的,也可以是教师提出的,可以是“标准”所要求的科学内容,也可以是与“标准”科学内容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内容。
三、注重实效性,引导学生由物理走向生活
精心设计一些有意义的实验探究和实践活动,以大幅度地增加学生动手和实践的时间,都可以用现有的仪器和生活中的常用器具完成,既学习了物理知识,又学习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同时还受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把过去的教师“讲物理”变成学生自己动手“做物理”。
如探究凹透镜的成像规律,探究不同材料的物质的膨胀能力强弱,怎样才能使纸飞机飞得更高,比较木头、瓷、铁、塑料的传热性能,观察自行车中分别应用了各种不同材料的哪些性能,探究冬天水缸破裂的原因等等。在探究的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概念、规律的严密性,要让教师和学生充分地投身于实践、探究和扩展知识面上,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的指导思想。
四、具有延伸性,实验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作为科学探究主体的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的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不能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科学的探究仅仅凭课堂40分钟是不够的,应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的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课外实验活动即学生的实践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我们从学科和生活中选择或设计具有实践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探究、发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以实验探究为主的实践活动,选择课题范围要小一些,研究和实验的操作性要强一些。课题来源包括物理课程标准中的实践活动参考题,也可以由教师们设计一些课题或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在学习完大气压的知识后,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气体的压强与气体的温度有关系吗?老师应给予必要的帮助,使学生明确研究的方向。如实验的条件:将气体的体积保持不变,研究它的压强会不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仪器的选取:烧杯、水、温度计、烧瓶、U形管、橡皮管等;实验步骤及数据的处理:在烧瓶中封入一定质量的某种气体,烧瓶的一端连接在压强计上,将烧瓶放入水中,通过温度计可以测得水的温度,也就是瓶中气体的温度。
还可以设计以动手制作为主的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要划定范围,要具体,并且要留出足够的创造空间和制作时间。
例如制作一辆电动竞速车。在这个活动中,只发给每组学生一个电动机,其他自己设计,自己找材料。先进行设计图纸的答辩、论证和评比,然后根据图纸做出电动竞速车进行比赛。学习了颜色的知识后,用手电筒和彩色透明胶片,为晚会设计一套能变换出许多色彩的灯具,用热管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等等。
学生可以自己选题,但要申报,教师给予指导。实验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根据本地的条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灵活地选择。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实验,它的目的是明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探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形成良好的物理素养,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是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的责任。
传统的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存在哪些弊端呢?其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分组实验来说,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写得面面俱到。然而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原理等,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动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这样做实验,收获并不大。再说,现阶段往往是一个班的学生同一时间做同一个实验,用同一种方法、相同的仪器,都要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得出同一结论,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这个思维障碍,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方法的形成,不利于学生智能的发展。
总之,传统实验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差异,让课堂成为“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和听众。显然,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学习潜能是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