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德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及原则

作者: 邵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的功能。

一、德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查找数学史中具有卓越贡献的各种资料,或者是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有指导价值的材料,让学生能够全面认识我国古代数学家的伟大智慧和成就。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很多学生的思想认识较为浅显,总会对学习产生消极情绪,而兴趣是学生快速学习并掌握知识的前提,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其才能积极自主地思考问题,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德育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渗透的原则

一)现实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要保障内容的真实,如数学史的发展历程、数学家的人生经历等都需要保障其真实可靠,防止知识性错误的发生。

二)相融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教师要遵循相融原则,即要将数学科目与教学知识内容进行充分的融合。教师要寻找恰当的切入点,将德育思想充分融入数学课堂,在突显数学课堂教学特征的同时,使德育渗透更具深度。

三)主体性原则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来说,教师是数学课堂的引导者,也是推动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鞭策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数学课堂的主人,能够在课堂中自主进行知识探索、健全人格。

四)持久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需要长期持续进行的,这是一项艰巨且繁重的任务。

五)适时性和适度性原则

适时性和适度性原则能够有效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成效。适时性原则指的是并不是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或固定时间展开德育渗透,而是需要小学教师能够依据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状况,准确把握时机,从而使德育渗透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在数学课堂中融入德育必须综合进行考虑,在德育和智育两个方面进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