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课中的深度学习

作者: 张常江

初中历史课是一门对初中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心理成熟具有促进作用的、人文性质的课程。然而,从现在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学生学习兴趣低、自主性差、教学节奏快、教学情境设计不合理等问题。而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机械学习、孤立学习和被动学习而言的,它是指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当学生深度地学习知识,并学习如何将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学生对内容的掌握会更好,能更灵活的对学习内容进行迁移。在历史学习中,教师应通过历史活动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精彩的历史课堂要以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为支点,以此点亮整个课堂。教师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组织有质量的探究,搭建开放交流的平台,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有效的指导,以此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一、设计有价值的问题

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之一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教师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找准学生探究的方向,夯实学生探究的基础。问题应预设差异、符合学情、重视联系和富有开放性等,这样的问题才有价值,才能体现设计的高度。

以“部编版”初中历史六年级下册第9课《宋朝经济的发展》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学习目标时要设计有价值的问题,采用螺旋式递进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地学习新知识。在课堂上先提问,“分析经济的发展主要从哪几个方面?”

紧接着提问:“今日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哪里?”然后引出“经济重心”的概念,之后出示北宋赋税收入(1045年)和南宋赋税收入(1196年)对比图和材料“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两则材料,并向学生提问:“根据材料分析宋代“经济重心”在哪?”学生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并深入分析宋朝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以及过程。

这种设计不仅使学生接触到了大量的、高度相关的感性材料,还帮助学生学会对不同思维层次的问题进行思考,促成其对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在头脑中形成“自己的”历史知识。这种有价值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参与探究,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和历史学科思想。

二、组织有质量的探究

在汉语中,“探究”有“探索”和“研究”两层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以问题为基础,多角度、多方面地寻求解决历史问题的答案,探求历史事件的本质、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

因此,教师应以有价值的问题为线索,组织有质量的探究,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运用更高级的思维模式,以培养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六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涉及“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接近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等知识,学生在学习中提出质疑:从人口论分析,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失衡会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从和谐发展的角度讲,经济的发展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教授历史评价的原则,以“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题展开课堂讨论,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也很高,当学生能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收集资料、自主探究问题或合作解决问题时,历史教育的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

三、进行有导向的梳理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通过“有质量的探究”,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会更深刻,也能更好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与规律。但在探究过程中,由于个人知识与能力或有欠缺,小组协作可能会遭遇搁浅。所以,学生要寻求一个聪明的“向导”来为自己提供帮助与梳理,从而使学生转变思维角度,进行深入学习。例如,在六年级下册期末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专题课中,笔者设置自学思考题,让学生回忆旧知与自由讨论。讨论时,教师有选择、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以便打开学生思维,调节讨论进度,并调控“跑题”情况。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从历史核心素养出发,教会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思考,进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美国体验学习专家大卫·库伯提出有效的深度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大卫认为体验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且是一个开始于体验并在体验中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的过程。学习需要体验,有体验的学习才会有深度。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有温度的细节,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体验,并引导学生建构有逻辑的知识结构,由此学生才能拓展多维体验空间,提升学习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