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
作者: 曹依轩课堂评价是师生之间课堂互动的一种形式,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明确自身学习状态,并有效调整学习行为,因此课堂评价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的有效手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倡导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质量。
一、评价具体细致,推动学生进步
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内在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时应该具有针对性,不可泛泛而论,使学生稀里糊涂。
案例1:英语课上,一个学生结结巴巴的读完了一段文字,老师立马大声地说:“你读的真好,你真棒!”如此不切实际、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对学生的进步一点意义都没有。其实,该师完全可以就事论事,针对这个学生的具体行为表现进行点评,如:“你读的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多加练习,我相信你还可以读的更流利、更好。”这样不仅肯定了这个学生的努力,还为他指出了需要进步的地方,使评价发挥导向作用。
案例2:语文课上,老师问:“同学们,请你告诉我你最喜欢哪个节日?”一个女孩站起来:“我最喜欢过春节,因为有很多好吃的,还有漂亮的新衣服。”“呵呵,你真聪明。”老师满意地拍拍她的头。试问,这样的回答聪明在哪里?老师的评价让学生云里雾里,何以促进学生发展?其实,教师应指出这个学生不仅说出了自己喜爱的节日,还说明了理由,这样有针对性的评价才能提示其他学生来学习这种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时不仅要有真挚的情感,更要有理性的思考,要善于抓住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信息,针对每个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真诚点评,使学生在评价中树立自信心,明确前进的方向。
二、评价丰富多样,促进学生思考
激励性评价的实施应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维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进行,以信任、鼓励的语言或行动对学生进行评价。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只停留在语言表扬上,忽略了还有很多其他方式。
案例1:数学课上,老师提出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问题,“小辉,你来回答。”这个叫小辉的男生慢慢地低着头站起来,看得出来他很不自信。这时老师默默的走近他,微笑着说:“不要紧张,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出来。”小辉磕磕巴巴的说出了答案,老师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大声地帮他重复出来,“你说的很对,下次你自己大声告诉大家,那样更好!”在这里,老师的靠近、微笑、轻抚,给予了学生心理上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案例2:历史课上,老师提问:“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是,当然是!他抗击金的侵略!”一个男生站起来大声地说,看起来他对自己的判断非常自信。这时老师但笑不语,只是张大眼睛露出疑惑的表情,提醒学生继续思考。“嗯,不是,金是女真族建立的,那也是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所以不能叫民族英雄。”老师对他竖出大拇指,“为你的独立思考点个大大的赞!”润物细无声,有时候教师的非语言性评价能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思考。
课堂教学评价应服务于教学过程,因此不同学生、不同情境下,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效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思维发展。
三、评价适度适时,调动学生激情
物极必反,过多的表扬可能会使学生过于关注自己是否获得赞扬或奖励,而忽略了学习本身的乐趣,从而使评价丧失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并不可取。同时,赏不过时,教师要及时地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或行为予以肯定。
案例1:英语课上,老师与学生进行“开火车”式的口语对话练习。每当一个学生回答以后,老师就随即不假思索地说:“very good!”“great!”“wonderful!”这样10分钟下来,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一个“很好”的评价,如此泛滥的表扬等于零,反而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老师在敷衍我的想法,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表扬学生时要控制好次数,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回答程度进行表扬,以保持学生对激励性评价的渴望,从而保持学习动力的持续。
案例2:语文课上,老师请学生分析课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的人生充满,所以文章的感情色彩是悲伤的。”“嗯,你说的很好,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会影响他的文学创作,还有什么吗?”“很好,你想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个人情感还应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有国才有家。”……每每学生有新的想法,教师总会及时肯定和表扬,并进一步追问,鼓励其思考,学生也会再不断刺激下开启更多学习的积极反馈。
心理学研究表明:肯定、赞许能使人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有效激励积极行为的再发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使课堂成为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快乐成长的乐园。
总之,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积极作用,既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学生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在尊重、支持的评价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