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数学的微课课堂教学尝试
作者: 浦卫星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当网络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平台后,“微课”正逐渐走进课堂,成为学习的一种补充资源。有效使用微课能突破时空限制,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视频为表现形式的微课短小精悍,能揉合到任何一种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中,克服数学课堂教学中抽象内容“空想”的尴尬,将数学中抽象、复杂、逻辑性较强的内容具体化,从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如何将微课融入初中数学教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课前复习,理顺脉络
微课不仅能重现课堂教学过程,也能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对时间、空间的限制,根据学生已有知和新知识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打通了知识点间的脉络,让学生能辨析相似知识点之间的异同,寻找联系,触类旁通,将知识点编成知识网。例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分式方程”时,制作微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把它们放在微课中呈现,让学生看到三者的关联,掌握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及时将知识梳理,便于后面的学习。在九年级下“二次函数的图像”时,制作关于“一次函数的图像”和“反比例函数的图像”的微课,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新课导入,注入激倩
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很多,比如:复习导入,演示实验导入,实际问题导入,情境导入,设置悬念等等,微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的特点,尤其数学实验活动制作成微课,恰恰需要演示、展示,录频等在课堂上呈现,让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精彩纷呈,克服以往前排“看戏”,后排“听戏”的局面。例如,在教“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时,笔者设计了一个用演示实验导入的微课,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实验,让学生见证了发现、探索的全过程,打破了传统的用尺规教学的方法,具有动态直观、数形结合、变化无穷的特点,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理解,助推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概念课、性质课、判定课、讲评课为最常见、最重要的课型。大多教师在这些课型中结合课改理念,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其中导学案模式的生本课堂实验在很多学校推广,尽管导学案设计不尽相同,但我概括其基本模式都离不开:导学设疑,疑而生问,问而生趣,趣而思之,思而促学。基本理念都是“以导促学,以学定教”,目的都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笔者一直在教学一线,时常参与观课议课,往往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合作、探究,规定的时间到了,但.学生还没有达成预设的目标,教师生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不等学生真正进入思考状态,草草收场,急着推出自己的结论,使设问失去应有的价值。出现这种场景,个人认为原因之一是导学案设计不合理,简单的说是没“导”到位;原因之二应该是知识内容跨度大,超越了学生的认知。笔者在概念课、性质课和判定课中往往通过设计微课来加大“导学力度”,助推学生思维,解决.上述问题。
例如,八年级“函数的概念及表示法”时,笔者设计了三个微课。
微视频一:用生活中函数产生过程的实例,描述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目的是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设置问题:生活实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微视频二:设计生活实例:顾客人数与商品售价的关系;商家获利与商品售价的关系;从实例中抽象出函数的概念,目的是解读概念,精讲重、难点。设置问题:生活中的函数还有哪些?说出其中变量和常量.微视频三:展示函数的表达方式及不同表示方式之间的转换,目的是探究、拓展。设置问题:探究商家怎么才能利益最大化?
但性质课和判定课设计微课时,笔者设计的模式又不同,常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要求来设计,突出知识点的针对性,注重启示和指导作用,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力求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有效地克服数学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起到弥补正常课堂教学的作用。
四、练习巩固,形成能力。
数学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种经常性的实践活动,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和组织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扎实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数学中最基础的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利用微课设计练习非常轻松而且灵活,省去了传统黑板板书和制作PPT的烦恼,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好的习题,用手机拍下照片,然后利用视频软件制成微课,非常方便快捷,而且教学效果好,只是播放微课时要预留学生思考的时间,具体举例这里不一一赘述。
总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学与微课携手走进中学数学教学殿堂,应该是大势所趋,微课适合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帮助教师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克服大班额学习的弊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最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微课确实让数学课堂更加富有活力,富有乐趣,真是无“微”不智,彰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