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暖教育:培养“幸福人”的德育实践
作者: 吴崇青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幸福的人。本文通过一系列班级活动,探讨如何通过德育实践增进学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从而实现“幸福教育”。
一、增进获得感:班级建设与日记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班级建设中,我们摒弃传统班委设置,采用学生会部门制,民主选举产生班委团队,明确职责,优化岗位。这种创新的班级管理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也增强了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班级日记记录每日常规,由各部门班委负责,主席汇总,形成详实记录,全班可自由翻阅,监督班委工作,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这样的做法让学生在记录和回顾中反思自己的行为,促进自我成长。
二、提升幸福感:真诚待人与小确幸
幸福感是长久的、内在的心理状态。我们通过“解忧杂货铺”让学生写下困惑,通过漂流方式获得回复与鼓励,化解烦恼。这个平台成为了学生情感交流的桥梁,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支持。同时,“送你一朵小红花”活动鼓励学生发现并表扬他人的闪光点,提升幸福感。这种正面的激励机制,让学生在认可和赞赏中找到自信,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每月评比覆盖学习与行为规范,肯定班干部的付出,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三、保障安全感:换位思考与成长档案
安全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初次见面会上,我用A4纸让学生写下自我介绍、对班主任的期待,表明我将通过相处了解他们,给予学生安全感。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通过“微信公众号”实时推送学生活动,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增强家校联系,提升学生的安全感。这种透明的沟通机制,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共同为孩子的未来发展提供支持。
我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通过班级日记的形式,让学生记录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提升。这种自我管理的实践,让学生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通过这些具体的德育实践,我们让学生在班级中找到了归属感,体验到了成长的幸福,也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探索,我们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在幸福教育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成为真正的幸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