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拓展泛化现象与改进策略

作者: 朱海平

【摘要】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全面拓展、虚幻拓展、形式拓展等泛化现象。根据笔者的多年实践经验,拓展必须融入课堂,把握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必须把握训练的效度和维度、必须把握交流的难点和盲点,以此实现有效拓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拓展泛 化 改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新课标明确要求加强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的紧密结合,需要进行文本拓展,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在本人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改进策略。

一、泛化现象

全面拓展———语文课成了大杂烩,什么才艺都展示。

随着课改的深入,在悉心洞察后,我们发现:语文课又唱又跳又画,玩电脑搞活动;一会儿合作探究,一会儿小组交流;学生发言虽不乏精彩,感悟不乏独特多元,但不少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许多老师脱离了文本,一味地去搞课外延伸,盲目实践“淡化学科界限”的新理念,刻意加强学科间的纵横联系,过分注重学科间的整合……

这样的所谓“综合”, 就会把自己的语文田地荒芜得一塌糊涂。

虚幻拓展———表面上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性,实为拓展而掩饰。

形式拓展———课外指导成为“亮点”,名为延伸实为增加上课的看点。

二、改进策略

(一)有效拓展必须把握课堂的时间和空间

1.课前储备,建构知识

课前拓展性阅读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动。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能很快地自觉地投入到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去,激起心灵与文本的碰撞。

2.课中丰满,还原真实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材料就能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境中,有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只有一个地球》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适时的补充有关知识:我国的森林资源危机及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这使学生心灵上受到了震撼,加深了对文章的感悟,接着我出示我国生态环境的几组数字及我国主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144 个国家的排序,这更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宇航员发出"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 "的感叹的意义了。这有助于学生较为准确而深入地理解阅读文本,课内课外互相渗透。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二)有效拓展必须把握训练的效度和维度

1.知识层面,拓展增量

拓展文本的知识层面,它是理解文本和进行其他拓展的基础。一篇课文的知识层面包含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从作者生平时代到文本写作背景,从文体体裁到表现手法。对文本知识的拓展主要是针对每篇课文的不同特点,围绕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着眼于对某些知识进行拓展,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文本,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语言表达等能力2.语言能力,积淀内化即拓展文本的语言层面。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语文教材中所选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应让学生反复诵读,并且通过一定形式的读、写、说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在拓展训练中感受、品味语言,习得、积淀语言,进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语言。

(三)有效拓展必须把握交流的难点和盲点

1.错误生成,即时调整

教学过程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教师要善于从这些错误中找准豁口,因势利导进行拓展。例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所出现的“多元解读”。这种对白骨精“不泄气”和“有孝心”的“多元解读”,显然是错误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千万不能因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而给予赏识“你的想法真是独特” 等等。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精神内涵、情感基调,引导学生体会“动脑筋是用来干什么”、“不泄气做好事还是做坏事”、“可以吃人肉表达孝心”所体现出来的罪恶。自悟“佩服、喜欢白骨精”观点的荒谬,澄清认识。学生在深入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走出文本,通过提供的拓展话题,往往能达到深化认识的效果。这样做,不仅能把握课文深层次的内涵,而且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疑惑不解,补充内容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作者通过三个例子阐述了生命的坚韧顽强,从而发出了要珍惜生命的感言。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对生命这样沉重的话题产生深刻的理解的。为了帮助学生走进课文,课前,我补充了关于杏林子的生平资料,让学生了解了杏林子的不幸遭遇和她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感动中,学生对作者以及文章的立意有了初步的感知, 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文中的三个事例深深打动了学生。尤其是“飞蛾求生”这个故事,读了故事,反馈交流之后,补充图片:生机勃勃的向日葵、花儿、小鸟……教师充满感情地引说:有了生命,向日葵才能拥抱太阳;有了生命,花儿才能绽放;有了生命,小鸟才能歌唱……世界正是有了生命才变得生机勃勃。生命如此美好,飞蛾怎能不留恋呢?这些图片资料和教师的语言资料对理解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之笔。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语文课堂拓展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 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总之,语文课堂应是鲜活的。有效的拓展,能使课堂如一泓活泼泼的水汩汩流淌,使拓展成为整个课堂教学流程中错落有致、装点得体的亮点和花絮,语文课堂也会因拓展而绽放出更多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史红。阅读教学中文本拓展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2013,(1)。

[2]张晓冬。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拓展延伸策略[J].江苏教育,2012,(12)。

[3]吴星依。稳固基础知识提升拓展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浅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4]吴海琴。依托文本,同步拓展[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0,(6)。

[5]竺柯斌。谈阅读教学中的拓展阅读[J].阅读与鉴赏,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