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共情”在构建和谐班级中的“三剂”作用

作者: 杨少红

“共情”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提出来的,关于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洞察到对方的内心世界,将心比心地看待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给予对方作出恰当的回应。每一个班级里都聚集了几十名的师生,他们每个人也有着不同的喜好、性格、认知、经历等,这些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待事物感知与看法。师生间能设身处地替人着想、懂得利他,有助于促进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实现良好班风建设的基石。从这个角度看,共情是一个班级能够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它在构建和谐班级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共情”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粘合剂

在学生眼中班主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自带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所以很多学生尽管没有犯错误,也会敬而远之,即使自己有想法也不敢真实告知。学生犯了错误,如果一味高高在上地讲大道理,有时候犯错的学生,就会出现表面上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原样,或者是在班主任面前假装乖巧,在其他人面前却是另外一回事,变成阳奉阴违。这些学生甚至出现逆反心理,做的错事反而会变本加厉。长此以往,会为班级带来许多不安定、不和谐的因素,进而影响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成效。如果我们班主任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学会平等的跟他们沟通交流,学生会更愿意与你亲近,产生交集,促进信任,更乐于让你走进他内心真实的世界,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他们才会更乐意接受你的建议,甚至是批评教育。

刚接手一个七年级班级,遇到一个调皮的小Y同学,在笔者面前会很乖,其他的时候却经常捣乱,笔者经常对他进行思想教育与批评,刚教育完那会儿他会有所收敛,但是没几天又恢复原样了。有段时间还天天迟到,说他的时候他表面上唯唯诺诺,结果还是天天迟到,而且还比之前迟到的时间更长了。老批评也不是个办法,后来决定去他家进行一次家访,只有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学生,才能更好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经过家访发现,他爸妈有一个卖猪肉的档口,每天四五点就得去档口干活了,家里有一个读三年级的妹妹,一个读幼儿园的弟弟,一个上了年纪的奶奶,还有一个刚刚脑中风没多久的爷爷,爷爷脑中风出院后就手脚不灵活,说话也变得不清晰,生活不能自理。他爸妈早出晚归,弟妹年小,奶奶上了年纪没啥力气,照顾爷爷的重担落在了哥哥小Y的身上。每天他要给爷爷喂饭、洗澡、扶他上厕所等。原来他这段时间迟到是因为每天早上要给爷爷穿衣 、洗漱、伺候好爷爷吃早餐,照顾好家里才安心去上学。加上这段时间天气冷了,穿的衣服多了,耗时会更长些。当我问他,我批评你迟到时,你为什么不把这些情况告诉老师?他却说,如果告诉你了,我怕同学知道,然后会取笑我有个这样的爷爷。古语云“百善孝为先”,一边是照顾爷爷一边是要上学迟到要挨批评,宁愿挨批评他也选择前者,是何等有孝心。家访的第二天,我在班里特意点名表扬了他,说他是个懂事、心善、有孝心、懂感恩的孩子,能帮忙分担家里的事,将来一定是个有担当的人。班里顿时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既然他不想别人知道他家里情况,我当然也会只字未提。结果从那天起他竟然不迟到了,还主动帮忙处理班级事务,如搞清洁、整理桌椅等,还很热心于班级活动,校运会快到那会儿,主动申请开幕式当领队举班牌。我跟他说领队很重要,他代表着整个班级的形象,班牌一定要举好,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的。因为他之前没有做过,他怕辜负我的信任,结果他每天中午比别人早回学校练习踏步跟举牌,体育课同学休息的时候,他不休息也在练习。在他的努力下,他出色的完成了这项任务。我给他竖起了大拇指,他腼腆地笑了。就这样他变得越来越好了,我们之间针锋相对的情况少了,师生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更加和谐,彼此之间也更加信任。

二、“共情”是构建和谐生生关系的润滑剂

一个班级几十人聚在一起,总免不了这样那样的摩擦,出现各种大大小小的矛盾,进而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当班主任发现这些摩擦、矛盾、问题出现时,会及时调解,但班主任任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在,出现的有些问题生生之间会采取办法自行解决。如果在他们自行处理的过程中,双方都只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以自我为中心的话,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会激发更大的矛盾。假如双方都能从对方的立场思考,那么就会更加理解对方的做法,就能大大降低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可能性,问题也会更加容易得到解决,双方甚至都会更好地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问题。

例如,小彬同学下课后问彩霞同学借课堂笔记,小彬同学在拿笔记本的过程中,不小心把彩霞同桌小依的笔筒弄掉了,笔筒掉在地上,把镶在笔筒表面的装饰品给摔烂了。小依看到后很伤心,小彬同学一直说对不起,还马上把掉出来的东西捡了起来。但是小依发现笔筒上的东西摔烂了,伤心之余也非常生气,就大声地说:“说句对不起就行了,你有什么了不起的?”说完还哭了起来。小彬见她这样不依不饶的,也来气了:“我都说了对不起了,我又不是故意的,你还想这么样?”结果你一句我一句的大吵了起来,气氛异常紧张,就差没打起来了。彩霞见状马上到办公室找我,我赶来后,把他们带到了办公室,我啥也没说,就让他们站着,让他们各自冷静了一会儿,才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通过了解,原来笔筒是小依的爸爸在小学毕业考前送给她的礼物,说希望它能带给小依好运,以最好的成绩考上初中,然后装载她的梦想陪着她,不断努力、奋斗实现梦想。而他的爸爸几个月前却因病永远离开了她。所以这个笔筒对她来说异常珍贵。而小彬则认为只不过一个普通笔筒,他又不是故意打烂的,事后也道歉了,事情应该就此结束了,他没想到这个笔筒对别人来说如此重要。他们俩的矛盾激化是没有从对方的立场思考,若大家能多宽容,多理解,进行有效沟通,矛盾就不会被激化。冷静后通过进一步沟通,大家都理解了对方。小彬最后将笔筒烂的部分粘好,还添加了一些新的创意,虽不能恢复原样,但也不难看。小依也接受了这份心意,释怀了。

三、“共情”是维系和谐亲子关系的升华剂

构建和谐的班级,不能只单纯依靠学校里的师生,同时也与学生的家长密不可分的。而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会对学校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会产生“成人感”,有较强的自主和独立需要,希望获得家长给予的应有尊重。有些家长习惯于“子女还是小孩子”的理念,总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在不了解孩子内心需要的情况下,用“强”的方式处理事情,家长越是这样,孩子越是进行反抗,甚至逆向而行。反之,学生不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去体谅父母的用心而心存感恩的话,会对父母产生反感,这时父母的情绪就会更加焦虑,那种想孩子变好的欲望更加强烈。如果长期在这种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在学校也会变得焦虑、压抑,有事甚至会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去发泄,这样是不利于班级管理跟学校教育的。若家长与孩子能进行有效的双方沟通,家长学会“放权”,学生懂得理解,亲子关系就会更加亲密,很多问题跟矛盾就能及时处理,甚至会对一些不良事件达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提升家校共育效果。

总之,“共情”的教育方式融入班级管理,能“化干戈为玉帛”,能产生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收获,它能拉进师生关系、缓和亲子矛盾,对构建和谐班级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共情教育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与理论模型[J].《现代教育科学.著教研究》,2011年第3期

[2].林倩倩."共情"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201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