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
作者: 钱新芳在教育信息化程度深化的今天,有人疑惑,我们现在有那么多家园联系方式,电话交流、网络留言、书面交谈,有些小事则可以在接送的时间三言两语与家长交换意见,还有必要非得走进家庭实行这样传统的家访吗?昔日必需的教育形式之一家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是否真的是被优胜劣汰了呢?
杜霖是我所教过的一名比较有特点的学生。她虽然是一名女生,但下课经常跟一些同学追追打打,像个假男孩。而且在课堂上经常表现出想怎样就怎样的不服管束,随心所欲的行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听不进老师耐心的教诲和批评,偶尔会闹闹小情绪。属于那种“勇于认错坚决不改”的人。多次说服教育但收效甚微,让人很伤脑筋。于是,我择日进行了一次家访。
与父亲交流了才深入了解到这孩子的家庭情况,父母一起经商开饭店,生意很忙,几乎没有什么时间与她在一起,基本由爷爷奶奶或者亲戚朋友帮忙照看的,在学习上缺少有效监管。孩子小小年纪比较畏惧父亲,却完全不听母亲的话。父亲很客气的招待着,谈起孩子时还是认为小孩淘气但挺机灵的,只是有点贪玩,耍小脾气,让老师给多关照一些。母亲比较温柔,轻声细语的,言语之间也很烦恼孩子的好动、贪玩,一脸的无奈。孩子在旁边一直不言语,只是谈到她是很有点不屑一顾的样子。我眼见着孩子的脸色黯淡,于是先谈起孩子的智力还是挺不错的,完全有能力把成绩做的更好,更出色,谈到她的一些进步表现。如挺愿意帮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劳动能力很突出等等,这样孩子有点惊讶之外还有点不好意思。父母听着也露出些高兴的模样,接着,我再从孩子的未来学习和长远发展上谈到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帮助,应尽量抽出时间来多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多点关心和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和想法,以及老师的个人意见和建议,老师认为只要她能上课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加强自控能力,改掉小学生的陋习,学会正确表达情绪,学习上应该有所收获,肯定会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好评,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
到我回家之前,小孩一直没有离开,甚至还和父母一起与我道了别。母亲送别时又和我单独谈了一会儿,希望老师多多帮忙,我则答应后又再次强烈希望父母能多给孩子一点爱和关心。母亲也点头允诺了。自此家访结束。
后来的课上,我有意多次点她发言,肯定她的进步表现,课外多与她谈心,告诉她上课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教会她一些简单容易的学习方法,逐渐培养她的学习习惯。引导她学会尊重他人,如何与他人相处。
后来又进行两次的校访,孩子还真是变化不小,行为习惯变好了不少,上课纪律也好了很多,学习也积极些,也爱举举手了。当然偶尔还是会犯犯错。总之,比以前好多了。总算有一点点小小的成绩了!
事实上即使现代通信再发达,电话、电脑及网络再普及,家访还是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因为教育是情感与思想的碰撞,需要面对面、心对心地密切相连。而家访是增进老师与家长沟通,促进两者建立和睦的情感和良好的教育伙伴关系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的许多校外表现及家庭背景是难以一目了然的,而教育对象的“第一手资料”则需要借助家访直接渠道获得,通过家访,老师们也更好地了解孩子,以及孩子在家的情况,同时通过家访也消除了误解,取得了相互理解、信任。从而寻求更加恰当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访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所以,要争取家长的了解,并从生活中发掘他们的点滴优点,加以扩大,让孩子在愉悦的心情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