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探索

作者: 曲忠利

初中语文的教材编排,是以文体和主题来划分的。在教学实践中,大多老师重视不同年级的文体教学,也重视以课为单位的内容教学,往往忽视以单元为单位的整体教学。这使得语文教学碎片化,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为了突出单元主题的作用,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语文大单元教学法应运而生。

单元教学就是将单元作为教学中的基本单位,运用一篇或两篇课文来带动整个单元,多层次、多角度对读写知识的规律和特征进行探究。单元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单篇教学这一局限,使得教师在教学中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责,发挥引领和组织作用;使得学生在知识的探索中能展现主体地位,教学成效得到显著提高。

一、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备课

在以单元为整体进行备课时,教师应提前对教材有一个整体全面的了解。应明确该单元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单元内部各篇课文之间有共性,教师只有明确单元内各篇课文的相通部分,概括其共性,并以此为出发点串联整个单元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认识到课文与课文之间的紧密联系。

如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民俗文化”,四篇文章都涉及民俗,都以物传情,“豆、戏”“红旗、红腰带红窗花”“腰鼓”“灯笼”这些物的背后潜藏着浓浓的情思,都在行文过程中根据需要灵活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篇与篇之间也有很多共性:《社戏》和《回延安》都是返乡,都受到了乡人的优待。《回延安》和《安塞腰鼓》都体现了陕北民风,文风都很明朗适合朗读。《安塞腰鼓》和《灯笼》体裁相同,都属于散文,都运用了咏物抒怀的写法。

四篇课文虽然体裁、时代场景有异,但各具民俗元素。教师在备课时应确立这样的中心:引导学生透过这些民俗看到更高、更深处的意蕴和价值,引导学生欣赏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和“文化”。

二、注重单元内课文的比较教学

教学中,教师还要密切关注课文个性,让学生通过课文对比达到更深入理解课本的目标。比较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比较:

1、比较写作手法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虽然谈的都是民风民俗,但是不同课文有不同的切入角度和写作方法。《云南的歌会》从“歌会”的角度切入,描绘不同歌唱形式的歌会,包括描绘歌者、歌唱环境及唱歌的场面。《端午的鸭蛋》从“鸭蛋”的角度切入,漫谈家乡高邮的端午节习俗。《吆喝》从“吆喝”的角度切入,按照时间、内容分类,记录独具北京特色的吆喝内容。《春酒》从“春酒”的角度切入,记叙了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俗世奇人》从民间高人的角度切入,以讲故事形式书写天津卫的传奇。

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借鉴不同作者的创作方法,并悟出要根据写作内容或描绘或叙述或客观记录。

2、比较语言特点

以《端午的鸭蛋》和《春酒》语言特色的比较为例。汪曾祺善于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淡而有味。如《端午的鸭蛋》中“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來了”,“吱”是个拟声词,它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筷子头扎进鸭蛋里、红油冒出来的情景,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可以说是一字传神。

《春酒》的语言特色是设喻奇特形象,善于运用细节。如“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我呢,就在每个人的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通过贴切的比喻和细节描写,展示了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比较语言特点的不同时,教师应该结合课文举例分析,让学生在品味中体会不同的语言特点,领会不同作者的语言风格。

3、比较思想情感

八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是古代游记单元。《小石潭记》 写小石潭及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在写景中传达出柳宗元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同样面对自己被贬和友人被贬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规劝友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现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政治胸襟;欧阳修也是被贬,却在《醉翁亭记》中展示了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醉翁形象。

同样被贬,同样是寄情山水,但是思想境界各不相同。通过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作者的审美观人生观,以及不同的情感态度。

不同的比较方法,能使单元内的课文在联系中比较,在比较中统一,教师引导学生在分析中整合整个单元的知识,学生就会对单元内容有一个既具体细化又整体宏观的理解。

另外,不同单元的课文也可以比较。如,在教完《变色龙》一文后,我让学生把它与以前学过的《我的叔叔于勒》进行比较研究,根据研究的问题,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得出研究结论——两文惊人的相似:两位作者都是19世纪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两人的年龄只差一岁,两文的写作时间仅差一年;两位小说之王的两篇惊世之作在情节构思上都突出一个“巧”字,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都突出一个“变”字,艺术表现手法上都突出一个”比”字,所写的人物事件都突出一个”小”字,而表现的主题都突出一个”大”字。

大单元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次教学实践探索与创新,为中学语文课堂注入了活力,有利于师生共同学习与进步。教师要舍得放手去引领,该教师解读的,教师要舍得花心思钻研文本;该精读的美文,师生要舍得花功夫深入交流;该揣摩的细节,教师要舍得花时间带学生驻足细品,只有这样,才能让语文课堂灵动高效,让语文教学更上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