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卷有益之师有所感
作者: 姜秀清何者为师?
有教无类,杏坛之上诲人不倦者,为师;山高水长,先生之风世之楷模者,为师;夙兴夜寐,良师益友无私奉献者,为师。
教师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推动者,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昔时孔夫子杏坛讲学,首次提出“有教无类”,天下求学者络绎不绝,不远千里去师从孔子。到如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大家再也不必远赴千里求学,足不出户也可一睹名师风采,老师也越来越多的把互联网技术引入授课之中,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这种“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更多老师与孩子的青睐。
当然,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何去甄别那些对成长有益、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和书籍至关重要。其中一个“偷懒”的方法就是从那些名家经典下手阅读,这些经过了岁月沉淀的著作,已经经过了前人无数次筛选,是留给我们的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帕斯卡尔曾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生命的脆弱常常让人感到无奈,但是能思想的我们又是世界上最幸运的生物,肉体很容易毁灭,但思想却是不朽的。学习和思考应该是我们贯彻一生的主题。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对于各种渠道得到的知识,应该有自己思考的过程,而不是简单机械的存进脑子里。一则需要对迎面而来的知识进行一个初步的筛选,选择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来补充自己,例如,看书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有营养有价值的读物,而不是那些像网络小说一样的快餐式的读物。二则需要注重知识网络的构筑,弄清老师讲的不同体系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同样是氨基酸,化学和生物里都会学到,但是侧重点会不一样,联系起来你对氨基酸的认知就更接近它的全貌。
如今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喜欢给孩子安排各种兴趣班、特长班,这本无可非议,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也是父爱母爱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有些孩子跟我反映,这种培训班已经成了一种煎熬,让孩子望而却步。因为每个孩子的性格、接受事物的快慢、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以及能不能坚持下去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这样看着别人都报了班而跟风,学习效率是很低的。孩子不反感固然是好事,但如果孩子反应比较强烈,我还是建议不要勉强。即使可能在某些外力的条件下,孩子能学有所成,那付出的代价也会太大了,在这方面的一点点进步往往是以扼杀另一方面的兴趣天赋为代价的。所以我们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应该更多地去为孩子制定适合他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
如今适值秋季,行至江畔,看见无边的落木萧萧直下,不尽的长江滚滚而来,也不禁像千年前站在川上的夫子,感叹一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奔流的江水像极了无可逆转的岁月,任何人在时间洪流的面前都显得渺小无力,连一向豁达的苏子也曾“哀吾生之须臾”。不过也正是我们这一生的短暂且不可重复,让我们更有要在这有限的时间迸发出无限能量的冲动,即使短暂也要过得精彩,不枉这世界上走一遭。
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时间是宝贵的,也就分外值得我们去珍惜。学生处于从外界获取知识的黄金阶段,怎么去引导他们养成一个合理利用时间的好习惯,对于现阶段的孩子们显得格外重要。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自律的培养,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知道这样做会影响原有的计划安排,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缺少一种对自己计划安排的执行力。计划的开始总觉得,这一点点的懈怠不会影响大局,计划的后期阶段总觉得,反正事已至此来不及了,索性放弃算了,这些常常都是用作偷懒的借口。殊不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对计划的每一环都严格遵守,才能最终促成一个自律习惯的养成。作为学生一定要有“时不我待”的意识,例如,今天要背的单词不要留到明天,今天要完成的练习题不要等到明日再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往今来,无数的师者作为人类丰富文化遗产继往开来的传播者,把自己短暂而又伟大的一生投入到教书育人之中,为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延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今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上现代科技的便利,发挥互联网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让传道受业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让课堂更加生动活泼,推动“互联网+教育”科学教育观的进程,让孩子们随时随地享受学习的乐趣。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
三尺讲台引朗朗书声,育人为己任,任重而道远;
一片丹心照莘莘学子,春蚕丝未尽,杏坛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