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如何与其它学科整合

作者: 曲忠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科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学科知识间相互交叉与渗透越来越紧密。物理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不仅与数学化学不分家,与语文、地理、生物等科目关系也十分密切,出现探讨语文中的物理知识,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用物理知识解决生物问题。作为物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能发现其它学科中包含的物理知识,引导学生把物理与其它学科知识结合起来,实现知识的相互迁移,实现大物理学习观,提高综合素质。

一、与语文学科的整合

语文中的成语、俗语、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物理知识,如,唐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涉及到光直线传播、音色、凝华等物理知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写的客船上的人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钟声是由寺里的大钟被僧人撞击发生振动产生的;客人能分辨出传来的是钟声,他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

再如,“山顶有泉,煮米不成饭”表明液体沸点与气压有关;“司南之杓, 投之于地”说明地球周围存在着磁场;“花气袭人知骤暖 ”表明温度升高,分子运动越激烈;“潭清疑水浅”说明光发生折射现象;“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说明液体与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闻其声, 知其人”反映了声音音色这一基本特性。

又如,李白的诗句中“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从物理学机械运动的角度看,舟中人是运动的,所选取的参照物是山;从能量的角度看,前进的小舟具有动能;从声现象角度看,传播猿声的介质是空气;从力的角度看,轻舟所受浮力的施力物是水。

教学中,将物理与语文整合,不仅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还能让物理课堂充满诗情画意,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与地理的整合

地理课本中有许多地方是运用物理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教师在教学中将物理与地理整合,就会极大促进学生学习的综合性。在学习“比热容”内容的“讨论交流”板块中,有关于海陆风和陆海风的对比,就是让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白天,太阳出来,陆地比热容小,温度上升快,空气受热上升,气压变小;而海水的比热容大得多,温度上升缓慢,海洋空气气压高,海上的空气流向陆地,形成海陆风。夜晚,太阳落山后,陆地迅速降温,而海面降温缓慢,陆地的空气密度大气压高,海面空气密度小气压低,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海风。可以此类推,用物理学知识解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成因。还可以让学生结合物理知识来解释森林能调节气温的原理。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物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习惯,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也有利于学生从理论角度掌握地理知识。

物理学中的地理还包括:随着海拔的升高气压减小,液体沸点降低,气温降低;利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日食、月食;磁针指南北等。

三、与生物的整合

生物和物理都来自于自然科学,都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两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学生知道运用物理知识帮助解决生物问题较容易时,就会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学习物理的渴望,学起物理来就更加轻松容易。两学科资源的整合,将对两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凸透镜成像原理时,可以联系生物教学中用得很多的放大镜、显微镜。放大镜是应用凸透镜成像中当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一原理, 所以用放大镜看物体时镜和物要离得很近。当水珠滴落到字上时,也能看到放大的字,水珠也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显微镜则是应用两个凸透镜先后分别成实像和虚像、经过两次放大后看到的,所以放大倍数比放大镜多得多,显微镜的调节也是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进行调节的。

在教学气体压强与体积的关系时,可以联系生物教学中的呼吸运动,当气体质量不变时,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当肺内气压小于外界气压时,空气就被吸入体内。反之,当肺内体积减小,压强增大,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人就往外呼气。

在教学磁性时,可以联系生物现象:蝙蝠捕捉食物利用回声定位,鸽子辨别方向靠体内的磁性物质,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

在教学杠杆时,可以联系生物教学中的屈肘运动,这样也会加深学生对杠杆知识的理解。还有很多,例如蒸发吸热,在盛暑, 人体汗液分泌多,人们是靠汗液的蒸发吸热,保持体温不致升高。振动发声,当气体由肺排出经过喉部,冲击喉腔中的声带时,引起声带的振动,而发出声音。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将各学科的知识整合起来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资源的作用,就能拓宽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维,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