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游戏还给孩子

作者: 张露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游戏在促进幼儿发展中的作用和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和比拟的。从表面来看,幼教工作者已经明确了游戏的重要性,认同了游戏的价值。但是,从本质来看幼儿园中的游戏活动又会是怎么样的呢?孩子真的喜欢这些游戏吗!什么样的游戏是孩子眼中的游戏呢?教师该如何指导孩子的游戏?请看以下两个真实的案例。

案例描述:

小班第二学期。教师请孩子喝水、解小便。这时,有几个孩子在地上学小乌龟,他们爬来爬去,玩的很开心。一只小乌龟从桌子下爬了过去,他高兴的说:“我爬过隧道了,我爬过隧道了!”另几只乌龟也尝试去钻桌子。“隧道应该是很长的。” 一只乌龟提议。“好, 我们把桌子拼起来。”一下子活动室的桌子拼在了一起, 连成一条长长的隧道。 乌龟们更起劲了,他们一只跟着一只从桌子的一头爬进去,穿过六七张桌子,玩的可开心了。教师甲走进活动室,一看见孩子在地上爬来爬去,就皱起了眉头,说:“怎么又爬到地上去了?快,回到座位上,我们要做游戏了!”在教师甲讲解游戏时,孩子们有的心不在焉,有的与同伴讲悄悄话,还有的在玩衣服上的纽扣。教师乙看见孩子们自发的小乌龟游戏,她就站在一旁,微笑的看着孩子,孩子们抬头发现教师在微笑的看着自己,就玩的更起劲了。小乌龟排成一队,一个跟着一个钻过“隧道”,前面的小乌龟还友好地和后面的小乌龟说着“再见!再见!”

案例二:小班第二学期。户外活动中,小名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旁边坐了三四个孩子,有的按按小明的肚子,有的去翻看小名的眼睛。这时一个孩子去告诉教师甲:“老师,小名死了。”“什么,你在说什么?”教师甲急忙走到小名躺的地方,这时坐在一旁的一个小女孩说:“老师,我们会照顾他的。”教师甲一把拉起小名: “快起来,地上多脏!”然后又很严肃的警告别的孩子:“以后不准玩死了的游戏!”教师乙面对这样的情况首先并不直接插手干预,等孩子告诉她小名死了后她就走到小名身边,和旁边的小朋友一样坐下来, 并说:“不会的,小名一定还有救, 我们一起来救他!” “刚才我已经检查过了,小名肚子里有虫!”教师问:“那怎么办?” “那就给他吃打虫的药。”教师又问:“药在哪里?”“我去药店买吧。”这样,大家派一个小朋友去买药,其他仍留在小名的身边照顾小名,一会儿给小名检查心跳,一会儿又去检查小名的眼睛。小名仍一动不动的躺着。过了一会儿,买药的孩子回来了。他把药(两块小积木)放到小名嘴边,边说:“小名,吃药了,药吃了会好起来。” 检查心跳的孩子又开始在小名心脏处摸了摸说:“好了,好了,心脏开始跳了。”

案例分析: 1.什么是真正的游戏?英国教育学家加维主张,游戏应当是由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的活动。目前幼儿园存在两类游戏:一类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充分表现自我的游戏;一类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的教学游戏。前一类游戏由于是幼儿自发的,更能充分发挥游戏的教育功能。后一种是高结构、由教师直接控制孩子的活动,孩子往往认为这是学习。案例中孩子把自己想象成小乌龟,把桌子想象成隧道,多生动多有趣的游戏呀。

2. 在自发游戏中教师态度与指导策略的分析。通过以上的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甲与教师乙之间的差异。在两个案例中教师甲以“地上脏,不能爬”和“不能玩关于死的游戏”这两个理由禁止孩子继续自己的游戏,原因可能是过多的考虑到卫生和安全的因素,和教师甲内心对“死”有反感,所以禁止孩子玩这些游戏。但是她没有想到这是孩子的自发游戏,孩子在这种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是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他们不仅乐在其中,而且在与同伴游戏当中他们会交谈、商量、分工、合作,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过程。案例一中教师甲讲解游戏玩法时,孩子的表现说明他们对教师组织的游戏根本不感兴趣,而教师甲并没有关注到这一点,更没有灵活的改变原有的计划,所以教师甲组织的游戏只是一种以游戏为形式的教育活动,忽视了孩子当前的兴趣与需要,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而教师乙能理解并尊重孩子的想法,在第一个案例中教师乙用微笑的眼神来欣赏孩子的游戏,孩子在游戏中发现教师能赞赏自己的游戏,那孩子能更加自由大胆的表现自己,无形中鼓励着孩子更生动、更富有创造性的表现,在第二个案例中教师乙能关注到孩子游戏中的消极意义,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通过教师乙的一句话“小名还有救”,促进游戏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更可贵的是教师乙并没有直接告诉孩子该怎么办,而是通过几个问题引导孩子综合原有经验来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见教师乙能以幼儿为主体,能从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属于孩子自己的游戏。

建议: 1.把游戏的主动权还给孩子。教师重新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把自己作为孩子游戏的支持者和促进者,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助手,激励孩子游戏,促进游戏发展。想象自己是站在孩子的地位,以孩子的观点来看待孩子的游戏,这使教师能体验孩子的情感,了解孩子,就能更好的为孩子的游戏服务。

2. 给孩子自发游戏的时间和空间。孩子生活在成人主宰的社会中,平时听父母和老师的话,他们很少有自由自主的时间和机会,他们生活得很被动,很压抑,也很紧张。而游戏则是松驰幼儿紧张情绪的良好方式。让孩子自由游戏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孩子游戏时就应该有计划的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这能帮助教师了解孩子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孩子游戏,使孩子成为游戏的主人。

3. 帮助孩子做好家长的工作。许多家长重视孩子今天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而不是玩了什么,快不快乐,因为他们并没有认识到游戏对孩子发展的价值所在。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联系栏,平时的交谈让家长逐步了解游戏的价值,知道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自身能力和经验的表现,游戏是幼儿独立驾驭的世界,在游戏中,孩子有权决定在游戏玩什么、怎样玩、和谁一起玩、 在什么地方玩等等。

克莱珀曾说过:“游戏是儿童期的工作,是儿童发展自己的头脑和肌肉,发现自我和自己的能力的方法。”是的,童年的游戏是使孩子成长、发展和学习的一种有价值的活动。过去,我们曾无意识的剥夺了孩子自发游戏的权利,那么现在我们要把游戏还给孩子,让他们做游戏的真正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