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心研究,且教且思
作者: 孙丽2023年的高考试题体现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的理念,在试题的设置上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下面具体就新课标一卷中的诗歌鉴赏谈一点思考。
一、从题材上来看。古代诗歌阅读选择了宋代理学家林希逸的《答友人论学》,与2022年试题相比,考查重点已经从诗歌内容、语言风格、表达技巧、思想观点等多个角度转变为着重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在15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D选项涉及到手法,其他三个选项全都是对于诗歌内容的分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读懂诗歌,深入理解诗歌,才能选出正确答案,考查非常细致。而主观题第16题则完全“去套路化”,要求考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分析魏了翁对诗歌尾联的评价。这属于评价性题目,要将诗作的内容和评价语相结合,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比较高。
二、主观题16题原题再现。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①不能在卖花担上看桃李(1分),要在枝头树下看桃李(1分),才能看到桃李的精神 ;②读书治学不能满足于道听途说(1分),要认真研读原典(1分),才能把握其精神内涵(1分)。
三、同学们在做本题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审题不清,很多同学在分析诗歌尾联。(2)不能借助题目有效把握诗歌主旨,主题理解错误(3)答题缺乏逻辑性,体现在答题没有条理导致要点不清晰或是没有必要的文本分析。
四、解题思路。这道题让学生结合本诗谈谈对魏了翁名言的理解。答题分两步:一解释名言,二结合本诗分析。在分析名言时,关注桃李、活精神两个词的翻译落实,同时注意整个句子的逻辑关系,不欲......须......方可.......。在对应分析林希逸的诗歌时,也要按照评价句的逻辑进行分析,只不过要结合本诗的主题“论学”来谈,其中文中的“流传口耳间”“皮毛处”“自参求”“须亲”等词是解答本题的重点。
五、学习建议。对于这一类型题,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就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在进行大部分课文时,不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诗歌,都可以加入名家的评价,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慢慢规范学生的答题步骤,提高解题能力,通过一题会一类,触类旁通。而对于古诗文阅读,首先、要审清题干,明确考查点是什么。第二,要训练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通过边读边译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第三、教考衔接,一定要回归课本,加强对课本学习提示的研读和相关练习的拓展,不断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第四、要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把关键词写在前面或显眼的位置。第五,在做赏析诗句或者理解句子含义题时,一定要按照题目要求,结合诗歌进行必要的文本内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