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八岁出门远行》教学设计
作者: 田洪文一、导入:
希腊哲学家早说过 “人生不过是居家,出门,回家。”“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远方不断诱惑着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期盼一段说走就走的旅程,我想,青春年少的你们有一天也会背上行囊踏上属于自己的旅程。今天我们先共同走进余华给我们带来的一段特殊旅程——十八岁出门远行。
二、整体感知:
1、读了这篇小说你有什么感受?
奇怪、反常、荒诞、梦语、看不懂、莫名其妙……
2、同学们反馈疑惑。
根据同学们的问题指向,确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展示学习目标。
读小说,我们可能先关注情节,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
概括情节:十八岁的“我”开始了旅程,十八岁的青春开始被放逐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环境里,等待着“我的青春”的将会是什么?“我”面对一切都如此的放松,因为“我”总是把眼前的新鲜想像成一些“我”有限的记忆中已经熟悉的过往,甚至于“我”的小聪明让一支烟换取了免费搭车的喜悦,“我”有点沾沾自喜,出门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可后来变了,汽车抛锚了,一些人抢走了车上的苹果,他们甚至打伤了阻拦的“我”,而苹果的真正主人——司机却在一旁漠不关心。最后,最后司机拿走我的背包伙同那帮“强盗”骄傲的离去,“我”成了唯一的受害者,孤零零站在抛锚的车前……
三、探究荒诞的情节、人物
1、在小说中我在寻找什么?——旅店
寻找“旅店”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不合情理的人与事?
“我”不知目的的旅行
路人没人知道前面有没有旅馆,且每个人的回答都完全相同
司机突然转变态度
司机拉着自己的苹果却没有目的地
司机在汽车抛锚后的举动
一路上都没有一个人,而那些村民好像冒出来一般,也不见司机与村民联系
司机被抢劫无动于衷却还慢慢散步,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
司机加入抢劫者的行列
如此悖于常情的人物、情节,文中有没有给出答案?
教师答疑:小说的精彩之处即在于:司机与那些抢苹果老乡的关系下的巨大谜团,这也是余华在这篇小说里施放的一颗烟幕弹。当你举着一大堆答案向他征询时,他会说:我不知道。他说的是真话。他自己说:“在一九八六年底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换句话讲,作家并非不解这部作品的虚伪甚至荒诞而是在刻意通过这种笔法去更好地表达某种真实。
2、你能不能理解虚伪荒诞的人物、情节背后表达的真实?设置这样荒诞的情节作用是什么?
教师提示:
司机和农民象征唯利是图的成年人,象征追梦中所遇的挫折。“我”代表初涉人世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代表了“我”和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这里的荒诞是把真相“浓缩”了。荒诞的人物、情节真实地反映了“我”从十八岁的视角看待现实社会的种种偏差以及对现实的困惑。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与世界、与他人不断博弈的过程。
四、探究小说主题
汽车接二连三地被抢,“我”也接二连三地被打,而且最后还看到了和我“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抱着我那个红色的背包”扬长而去。那“我”该怎么办呢?
1、当“我”遍体鳞伤躲在一个四面透风的驾驶室里,周围漆黑一片狂风呼啸,我怎么能感到心窝是暖和? 提示:“我”发现了“旅店”
2、“旅店”是“我”一直寻找的,“没想到你竟在这里”。“这里”指哪里?——遍体鳞伤的汽车的心窝里。这里的”旅店”有什么象征意义?这时的“我”有了什么变化?
明确:①“旅店”象征了漂泊灵魂的精神家园(栖息地):希望、执着、正义、善良、真诚、信任等
②这时的“我”的变化——经历了现实社会残酷的我,能够在是非面前做出正确选择并坚持下去的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精神力量的我毫无疑问和初出家门时的“我”不同了,这个不同我们用一个词概括就叫做“成长”,那么在“我”的成长中你认为哪些东西最珍贵?
提示:经历、发现、坚持。 (只有经历能够帮助我们褪去稚嫩的外壳,只有发现和坚持能让我们羽化成蝶逐步成长。)
3、“我”在经历,在寻找,也在丢失,“我”丢失了什么?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红背包:
(1)少年从家里带出来的唯一东西,也是他的全部家当。背包象征着少年的纯洁品格和童年记忆。
(2)背包里面有什么?“背包里有我的衣服和我的钱,还有食品和书”——“衣服、钱还有食品”是用于自我生存的物质。“书”是知识,是别人的经验。
(3)红色是青春热情的象征.背包被抢是成长的代价。
失去了它,我们也许会过得更艰难,但若失去旅店,我们就没有远行的力量,就没有迎接光明的勇气。
五、课堂总结
路迢迢水长长,梦想刻在远方。我们以一种渴求的无知又无畏的方式与现实世界进行着激烈冲撞,被其损伤、误解甚至改变,却从不停止远行的脚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心怀梦想,脚踏沃土,踔厉前行!即使失去生命,也依然保持向上的姿势,告诉这个世界:我没有倒在失败的泥沼里,而是屹立在通向远方的路上!
【日照站,张明明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