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腹和歌唱气息的关系

作者: 姚芳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噫其词,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

——————唐段安节《乐府杂录》

善歌者必先调气,很容易懂白话解释为善于歌唱的人必须把呼吸气息放在首位,调好气息才可以唱好歌。氤氲是指气息动荡回荡的样子。脐间是肚脐。我理解为气息的深度和气息要达到的位置。至喉指气息从肚脐处到达喉部。噫表示一种惊叹,叹息,即一种有情感的发生,遏云是云,停止不前。

这段文字表达了古人对呼吸在场中的作用和认识。Gino Bechi先生来我国讲学的时候说不会呼吸的人就不会唱歌,气是唱歌的基础,好比人没有手指便不能弹琴一样的道理,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可见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程度。

句子想到这儿可能就会产生疑问,那怎样调起气呢?现在很多学生就会以为把气吸到肚脐那里。其实不然。

这些气应该吸到哪儿呢?按照我们古人的说法,应该吸到肚脐。根据我们古人的理解,那么气应该到达肚脐,但是随着现代声乐理论的逐步进展,我们知道了横膈膜这个重要的部位。我们也知道了,气是不可能吸在肚脐里的。不符合我们人体解剖学。气只能吸在我们的肺部。更多的气息要吸到我们的肺底部。吸气进而横膈膜下沉,从而带动小腹向外产生微膨胀感。那我们如何使用气息唱出能够让云停止的声音呢?还要学会另外一个技术:用气。就像吃饭要用嘴一样,我们用气的发力部位就在小腹。在我们的肚脐以下四指的部位,而不是整个肚脐周围,我们可以以吐唇练习来体会小腹在歌唱当中对气息的推动性。我们也可以在打嘟噜过程中通过模仿摩托车发动机的那种声音来体会小腹气息的推动作用。我们的小腹是要微内收并不断地挤压气息,给横膈膜以动力与压力,来让气息源源不断地流出。接下来吸气的位置找到了。用气的动力点儿也找到了,那么如何让身体在唱低音高音的过程当中协调呢?这里就是声乐老师们经常说的:对抗。隔膜要始终保持下沉有弹性的状态,不能僵死。小腹要始终保持内收有压力的状态。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向内收,一个向下压的对抗。提供了动力。当我们在换气的时候,小腹和横膈膜要同时放松。为我们下一句的歌唱做准备。

不过在歌唱当中要想让小腹和横膈膜形成良性的互动来支撑我们的歌唱,还需要整个腰部参与还有后臀肌的参与。要想有美好的声音我们要持之以恒地练习肌肉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