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学的金钥匙开启知识大门

作者: 钱爱芬

学会学习是每个学生应该追求的目标,教会学生学习是每个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如何在常规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习惯、能力和方法,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积极探索实施开放课堂,充分营造学生的思维空间,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应用,自主思维,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创建高效课堂,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只有在平时教学中坚持自主学习的培养,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一、自学意识:在兴趣中激发

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而外部动机则指人们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为此,教师需灵活运用各种途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生活实践中挖掘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思维的火花,“以题”引路,“以情”引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变“苦学”为“乐学”。如:在讲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让学生在纸上先画好一条直线,用一枚硬币上、下移动,在移动过程中观察直线与圆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描述出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用现代技术激发兴趣。在教学中应尽量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增强新奇感,如:学习相似图形时,找一些好看的相似图形的例子,如同一张底片放大的不同尽寸的照片,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物品等,让学生感知数学。

(3)在应用中产生兴趣。强化应用意识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如研究销售问题中的最值、生活中的解直角三角形等等,用这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对提高应用和思维水平有重要作用。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心理学家张大均曾指出,为使学生了解知识的价值对刺激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例如,让优、中、差生都能完成力所能及的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继而鼓励其继续努力。引入竞赛形式,采取自己与过去的竞赛、个人间的竞赛及集体间的竞赛相结合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二、自学习惯:在预习中培养

自学往往开始于预习。教师要对学生的预习提出要求和任务,做到要求适当,任务具体,检查及时认真,评价有激励性。我通过设计几个围绕每课重点的问题明确预习任务,再采用编制预习题提高预习效果,利用批阅预习作业把预习引向自学。带着问题预习能促进预习向自学的过渡,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领会课本内容,弄懂例题和多种思维活动参与,同时也易产生思维的深化和知识的升华,学生的共同体会是带着问题预习,依据问题思考,有利问题思考,有利于培养自学习惯。再加上老师及时分发预习情况, 表扬预习好的同学, 督促不按要求做的同学坚持下去, 同学们就会习惯成自然。

三、自学方法:在指导中提高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把握教学过程这一重要环节,讲究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转化为具体行动。

1、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讲,把好学生的预习关。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巴尔扎克说过,问题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去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课前设计一些自主探究的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尝试解决,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就为教师提高课堂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根据思考题,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侧重于教师习惯用自己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行动代替学生的行动,缺少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学生参与意识、主动性性差,不利于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质疑问,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在讲到学生难懂的地方,可先通过小组讨论,全面参与, 达到认识一致,理解方法,从而消除心中的困惑,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而且减轻了教师负担。

3、加强学法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教学生学”。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一定知识的基础上,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指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予以指导,让学生从中掌握与自己相适应的学习方法,自主的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更要使学生“会学”,达到“教人以渔,令其终生受用无穷”的目的。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一个逐步形成、培养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应是一个有计划、有步骤的过程。引导学生“善学”、“会学”,提高其自主学习数学的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并认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教学经验,努力实现其角色的转变,方可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会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和素质,方能达到“不教”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