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政策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
作者: 李雪梅“双减”政策的全面推进与落地实施,其主要目的就是“减负增效”,即在减轻教师教学压力以及学生学习压力的同时,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构建更加高效的语文课堂。从客观的角度来讲,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必须要确保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具备较高的效率,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与技能。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双减”政策视域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路径。
一、适应时代要求,革新理念,创建生动教学情境
在“双减”政策视域下要想做好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让小学生可以在更加高效的课堂中进行学习,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尤其要做好教学理念的优化创新,将语文教学机制改革始终放在高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掌握扎实的教学业务、丰富的教学手段、深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更要善于思考如何将“双减”政策更好地落实应用到小学语文高效课堂中来。只有确保教师的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技能增强了、教学手段丰富了、教学理念先进了,才能切实提高语文学科教学效率。
教师应当做好课堂氛围的构建,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对应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亲密性。例如,在进行《开国大典》一课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完成本节课核心知识的学习与深度探索,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和主导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教学情境的作用,使教学情境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与学习压力,同时为学生设置相应的情境问题,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开国大典”的相关音视频资料,给学生营造出开国大典的盛大场面,让学生对开国大典的流程有更加清晰的认知,更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开国大典的深刻印象,确保学生能够有“亲身感受”的良好体验感。
二、突出教学方式多元发展,丰富高效教学手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当认识到教学手段多样性所带来的作用和价值,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现有的教学手段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而推动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发展,真正激发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在“双减”政策的积极影响下,信息技术已经逐渐融入到小学阶段课程教学活动中来,也给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实质性作用。例如,在进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教学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微课开展教学活动,将本节课重难点知识集中到微课课件,再为学生设计若干个探究性问题,让学生通过细致阅读、自主分析,完成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索。比如,“每个季节都有着独特的美,你们最喜欢的季节是哪一个?”“生物在夏天生长有哪些相同的特征?这段话的中心句在哪里?”“哪些关键词、关键语句表明了夏天万物生长迅速”等问题。通过微课自主探究问题的引导,能够让学生在课前对本节课重要知识点有初步的认知,真正做到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环节,避免学生的新知学习存在盲目性。而且,教师根据学生的微课自主学习学情反馈,也能够找到学生学习的不足和缺陷,精准分析哪些问题是学生尚未掌握的,学生提出的哪些问题存在共通性。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用时,充分整合的课前与课中的教学时间,也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切实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教师必须立足于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围绕“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践行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革新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教学方法,确保教学理念始终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先进性特征,从而实现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建构目标,持续增强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