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导学生在古诗词教学中认识美感受美提升美
作者: 齐建敏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典雅的语言、深邃的思想、独特的情感等特点,在树立正面价值观、提高文化素养、激发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古诗词的审美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感知美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在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一个生动活泼的诗歌教学情境,通过这一情境的生动性和具体性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诗歌学习过程中来。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诗歌的审美教育中,为了凸显诗歌的生动化意境,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可以结合诗歌实际,将诗歌内容以《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多种样式呈现出来,这比直白的文字表述要丰富得多。如在教学《念奴娇.赤璧怀古》这首词时,可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的视频,借助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以唤起学生对古战场的向往和对古人的怀念,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和情感上的共鸣。然后通过 PPT 课件图片把词中"乱石穿空"的形,"惊涛拍岸"的状,"卷起千堆雪"的色和态,都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从而增强美的感染力。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合适的教学导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特别是在课堂教学开始时运用合适的课堂导入语言可以引导学生带着发现的眼光去学习诗歌,并融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二、注重诗歌情怀认识美
在诗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从审美情怀的理解出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分析和理解诗人的心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沉浸文本之中,将自我生命与情感的体验与文本融合,探寻文中情感的文眼,去破解作者的内心隐情,从而深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领悟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情感美,获得更深刻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丰富自身的积淀,磨砺品性、陶冶心灵、拓展情怀、提升境界。例如,针对一首诗歌,教师要思考诗歌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如羁旅思乡之情、家国天下之情、离别伤怀之情等,并要明白这些情感从诗歌中的哪些字眼和意境中可以体悟出来,进而使学生受到诗歌审美情怀的感染和熏陶。其次,教师要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将诗歌中的"景语、情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中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从而对学生造成较强的情感共鸣。例如,讲授《声声慢》,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审美情怀的熏陶和渲染,在朗读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重情感的变化,注重双声字、叠词的朗读情感。当学生朗读出感情之后,心情自然萌生出了孤寂冷清的感受,这时教师再来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黄花、憔悴"等字眼,可以从中感受到《悲秋赋》的情感,从语与情的结合,情景交融,最终实现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品味诗歌旋律欣赏美
品味高中语文诗歌的韵律美诗词教学的常用方法就是反复朗诵,学生只有通过反复朗诵诗歌,才能在朗诵过程中逐渐理解诗词大意,从而加深对诗词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平时的诗歌鉴赏实践教学中,老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朗诵环节,增加学生的朗诵能力。老师在引导学生朗诵诗歌时,应该特别注意朗诵的基本常识,例如:语速、声音大小、停顿等,要正确引导学生合理把握感情的释放,重点把握诗歌的朗诵节奏。首先要正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就拿欢快的诗歌来说,因为诗人想要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学生在朗诵诗语速便要适当加快,节奏分明;如果读的是悲凉气氛的诗歌,语速就要放慢,中间把握好停顿,这样才能正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例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一诗中,学生就要在朗读时语速缓慢,才能将诗人的凄凉、孤寂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体现出一种孤独荒凉的意境。
四、探索意境提升美
中国古典诗词最集中地表现就是意境。意境美,是诗歌追求的最高境界。
每一首诗歌都描述了一些人、物、景,其组成的意境烘托了作者的独特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诗歌的意境美主要是诗人实现了情与景的完美融合,这也是诗歌的另一美学特征。首先,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歌意境表现出来的美,体会这些意境的美。例如,学会将诗歌中的某些代表性的人物、事物、景物挖掘出来,分析其美学特征,再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次,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融入诗歌意境过程中的同时,感受诗歌意境带来的独特魅力。如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何以传诵至今?这两句诗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景象,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个"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达到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审美活动的功能和意义,努力充分挖掘文本中的审美因素,营造愉悦的审美氛围,以彰显语文教育的审美特点,让语文课堂美起来。从而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提升美、热情地创造美,在美的世界中徜徉,在美的环境中成长,最终达到教学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