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学校仁爱文化引领下有效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
作者: 徐燕飞高质量发展是现代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文化是其重要推手和源动力。作为一所农村中学,如何立足时代新要求、发展新定位、学校发展新需要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我校选择了以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整体高质量发展,建构了“仁爱”四维体系引领学校整体发展,建设了“仁爱”课程体系深化学校内涵发展,设计了“仁爱”系列活动促进学校活力发展,构成了仁爱教育生态体系。
1.课堂教学模式化
学校全面落实“讲练结合、协同学习、技术融合”的课堂教学基本原则,参照《张家港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稿)》,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样态,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良好的课堂环境,努力打造具有思维品质的有效课堂。为此,学校结合本校实际,主动变革,构建富有校本特色的“12345”课堂教学模式,即: 一个主体(学生);两个"至少"(至少20分钟训练,至少个别提问达到10人次);三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四个关键词(学、展、点、练);五个"标准"新(理念新、方法新、手段新);简(环节简单、语言简洁、板书简明);实(内容充实、训练扎实、目标落实);活(活用方法、活用教材、激活学生);趣(知情趣、懂意趣、会风趣)。强化课堂教学的基本规程:引导自学—组织互学一提升研学迁移再学。尊重学生,包容个性,遵循天性,创设一个和融、生动、富有诗意的课堂,努力进入一个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共同释放生命光华的境界,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自主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情感的课堂”“有效的课堂”“仁爱的课堂”在此课堂教学模式下,学校同样鼓励教师加入个人特色的教学方式,激活课堂学习气氛。同时趁着创建智慧校园的东风,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加持一些信息技术,尝试打造技术融合的互动沉浸式智慧仁爱课堂。
教学常规的高质量管理,就是要抓住教学管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过程。围绕有效教学的基本要求,我校重点抓实了教学过程的四个关键环节,使有效教学稳步推进。“仁爱”课程不仅仅带给学生以快乐,借助这一平台,学校真正为学生搭建了一条生命成长的有效通道,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阳光雨露,享受着幸福快乐。多姿多彩的课程,凸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实现着“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灿烂阳光下做最好的自己”的发展愿景。
2.主题活动系列化
围绕学校“仁”这一核心理念,学校将德育目标确定为:七年级:好习惯伴随一生;
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九年级:扬起理想的风帆。在年级的大框架下再形成学校的德育体系,学校以“德育主题教育月”为载体开展各类德育工作。每月确定一个活动主题,深入开展月主题教育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贯穿其中。9月“仁之爱”,讲规则,养习惯;10月“仁之礼”,讲诚信,养品行;11月“仁之信”,讲自主,养自信;12月“仁之强”,讲合作,养思想;1月“仁之智”,讲反思,养内涵。校园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渗透其中,做到内容更整合,主题更鲜明,传统活动有创新,精品活动系列化。开展了以“储蓄好习惯 升级仁爱值”为主题的好习惯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开设“校园银行”,学生“储蓄”的是好习惯,“分红”的是“仁爱少年”的荣誉称号。学校以德育主题月活动为载体,有目的、有步骤地将德育主题活动设计成为目标明确、主题紧密联系、内容成组成套,活动形成序列、利于提高育人实效的系列德育主题活动的过程,切实落实“小主题,大教育”的教育效果。学也生在德育系列活动中陶冶了心灵,坚定了政治思想,提高了道德品质:他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心存敬畏与感恩;他们有理想、守纪律、重诚信、讲礼貌,勤学习,常健体,善审美,爱劳动;他们乐观向上、积极有为、与时俱进……
3.常规活动特色化。
为打造“仁爱”德育,助推以“学生成长体系”和“德育支持体系”为双翼的特色德育的内涵发展,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意识,给每个孩子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改革传统的升旗仪式为国旗下展演,让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有到国旗下展示自己才艺的机会;青春仪式我们采用远足和拓展的形式,让学生用脚步去丈量青春;诚信教育我们采用每个班一个展板的形式,用文字和图画去诠释自己心中对诚信的理解;我们赋予传统节日以新的时代的含义,以“一条爱国主线,串起多彩亮点”为大主题,春节张灯结彩、元宵团团圆圆、清明扫墓祭祖、端午悼念爱国先人、中秋阖家团圆……让学生能快乐地游走于民族民俗的活动之中,体验节日文化所蕴含的亲情、友情、团圆等文化内涵,让仁爱美德温润学生的心灵。
学校还要求各班根据实际情况都设立班级小管家。领誓员、作业公示员、设备管理员、课桌整理监督员、分餐员、开关管理员、眼操检查员、卫生监督员、花草管理员等各个类别的小管家并配证上岗,公示小管家责任,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在老师的指点下,同学们主人翁意识逐步树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班级各项日常事务被他们管理的井井有条。班级卫生在他们的管理下,教室干净整洁;电脑定时开关机;劳动工具都站成整齐的队伍,教室门前的花草在他们的精心管理下,长得枝繁叶茂……学校也将“最美小管家”融入仁爱学生评比,各班通过班级民主选举、演讲、小管家实践等形式公平公正地定期对小管家的工作进行评比,并及时点评,选出最美小管家,并为他们颁发奖品,向家长报喜,激发小管家为班级服务的热情、挖掘孩子们自身潜能、激励孩子们进步。
4.评价方式综合化。
秉承我校“打好人生底色 育就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 坚持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过程评价为基础,阶段性总结评价为补充,力求评价更为全面、客观,程序科学、规范,关注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关注学生的特长和潜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建立科学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教育教学预定目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学期开学初,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根据学生在课堂及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向学生发放“敏慧卡”、“三省卡”、“尚美卡”,学生将自己所“挣”来的“货币”存入自己的“个人银行”;个人“仁爱值”增值后,到“班级银行”兑取“仁爱”、“桐荫”、“超越”三种奖牌,然后将这些奖牌存入“学校银行”,根据“货币”的多少“兑换”不同的奖品;每个班在“学校银行”存储货币最多的那个同学,将在年底参加学校“ 仁者无敌”仁爱少年的评选,通过微信师生、家长投票,最后是竞选演说,邀请家委会、家长共同参与。
学校文化有着巨大的力量,它体现学校的特色和品牌。学校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激发学生长期保持高昂的奋发进取精神,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在我校仁爱文化的引领下,激发本校师生发展的非智力因素,探究构建了学校的“仁爱”课堂高质量教学模式。为我们这所农村学校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将继续立足立德树人,探求评价机制的改革,提升教学质量,把我校建办成一所“学生快乐,教师幸福,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