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幼儿园区域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作者: 孙红霞谈到创造力,大家常常会想到发现地球引力的牛顿、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发明蒸汽机的瓦特等世界闻名的发明家和科学家。因为他们是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伟大人物。是否只有他们才具有创造力呢?当然不是。创造力是人所具有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心理学家E·保罗·托朗斯也曾说创造力是一种“思维的流畅、灵活性、独特性,对问题不足、遗留因素的敏感,对问题进行提炼和重新组织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马克连柯指出“教育基础主要在5岁奠定”,所以我们幼教工作者更应该抓住这个敏感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区域活动很受孩子们的喜爱。幼儿园区域活动往往根据对幼儿发展的不同功能,把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植物角、表演区、科学区、语言区、美工区、数学区等等。每一区域投放的材料不同,幼儿所获得的经验也不同,因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但在老师的精心组织,引导下却都能促进及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
如何在区域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现就本人结合工作来谈几点体会
一、在“植物角”中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培养其创造力
观察力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基础,是幼儿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就必须首先从提高幼儿观察力入手。前苏联伟大的生物学家巴普洛夫说“不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者的基本功。对于在区域活动中参加“植物角”的幼儿,大多都是几人一组,这时幼儿往往会由于某些无关细节的吸引而把观察的东西给忘了。还有幼儿对事物的观察也缺乏计划性,往往情绪性很大,对于吸引他们的事物才会有较长时间的观察,但对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显得不耐烦。因此,教师首先要在进行活动前让孩子明确观察目的,要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其次是掌握观察的方法和步骤。如小班幼儿进植物角可以引导幼儿从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等简单的方面入手,而中大班幼儿可以带他们去观察植物每天的生长情况等等。通过参加各种植物的培育,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情况等去感知,然后组织幼儿用绘画、记录等形式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想。由此来完成从观察到发现,再到实验,最后到创造的整个过程,从而实现培养幼儿创造力的目的。
二、在“建构区”里鼓励幼儿多方联想,发展想象能力
联想,仿佛是给思维装上了翅膀,它是思维王国的精灵。有了它,思维才有了灵气,科学家才能洞察事物内部的规律,文学家才能妙笔生花。爱因斯坦说过,联想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联想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
在“建构区”我们只需要留心就不难发现,幼儿比成人敢想。他们思维不受固定模式的局限,常常会“异想天开”,对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有时幼儿刚搭好一座城堡,可马上拆了又搭艘舰艇。有时想搭架飞机,可搭好后又想搭辆汽车。这种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创造力的翅膀和先导。鼓励幼儿多方面的联想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在“建构区”老师应提供多种拼搭玩具,让幼儿在拼拼搭搭过程中启发幼儿的想象能力。动手的过程就是动脑的过程,有人称动手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体操,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在“建构区”里,幼儿拆玩具是常有的事,实际上这也是一种探求事物奥秘、追根寻底的好奇心理的表现。幼儿在拼了又拆,拆了又搭的过程中无意地锻炼了创造力,同时也生动地反映出幼儿创造能力、想象能力的水平。所以,我们应该放手让幼儿玩,有条件的还可以创造一个“破坏的空间”,使幼儿在动手中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提高创造能力。
三、在区域活动中重视语言发展对创造力的影响
语言是幼儿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一个人思维发展的重要标志。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就幼儿而言,动手可使其获得丰富的直接信息,而语言能使幼儿获得丰富的间接信息。语言掌握的越多,对幼儿大脑和智力的发育就越有利,其思维也更加活跃。因此,“角色游戏”中角色之间的对话为孩子创造了一个丰富多样的语言环境,角色之间的交流沟通、对话,不断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在“益智区”中,老师也可鼓励幼儿仔细观察,并引导幼儿尽可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美工区”中,教师鼓励幼儿说说自己制作的是什么,好像是什么。如此,在个区域活动中语言的发展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儿各方面思维也表现活跃,从而也促进了幼儿创造了的发展。
总之,区域活动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它对孩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幼儿创造力是无所不在的,老师应在各区域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更好的环境,为幼儿营造一个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空间,利用挖掘区域活动的教育途径,让区域活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摇篮,使幼儿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