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转变思维模式优化数学作业
作者: 许琳莉“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政策中明确强调了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同时也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变化着的,但变化中都蕴藏着变与不变的因素。我们需要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从“变”中寻求“不变”的本质。数学学习如此,作业优化亦如此。
数学作业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环节,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巩固所学知识、内化思想方法、检查学习效果,逐步形成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了解学情,备课上课的主要依据。双减以来,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优化作业设计是其中关键的一环。我们变的只是作业布置的量和形式,不变的是让不同的学生通过有效有趣的作业获得不同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生命的成长。那么,做为教师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做呢?
一、变“题海战术”为“吸收内化”
大量的同类练习,如计算、同一类问题的解决等,改变以往题海战术的练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计算算理、算法或解决问题的策略,将知识和策略真正得到内化。
二、变“单调乏味”为“丰富有趣”
数学作业不再是单调乏味的解题,而是一项项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数学游戏。学生在丰富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布置数学手抄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理解形式总结这一个月所学的新知识,在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层面上得到新的提高。多样化作业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上都能得到发展”让数学学习较为薄弱的学生逐渐喜欢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文化的独特。
三、变“狂轰乱炸”到“精准定位”
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用更多的时间去深入教学研究,教材研读也更加透彻,只有如此才能“精准定位”。我们尽量避免出现机械、死记硬背、反复抄练、重复性无效作业,而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情况,选题分层布置作业,既有保底目标,又有弹性目标。既面向全体,又兼顾差异。
四、变“书本数学”到“生活数学”
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运用,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业设计以问题解决为目标,形成“教学-问题情境-作业解决-引导关注社会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可以提前为学生布置一项实践性作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课余时间或者周末去商场看一看衣服或者其他物品的售价,做详细记录。等商场进行打折促销活动时再去看一看物品此时的售价,对比此时买是否真的划算。也可以在饭店吃饭时关注一下日常每道菜的价格,对比饭店推出特价菜时价格是否真的合理。完成调查之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递交一份调查报告。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可以把枯燥难懂的数学“打折方程”与日常生活中的商品促销相结合,从生活中学习与打折的相关知识,为后面学习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从自己身边的生活实例中理解题目,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坚持以书面作业为主,实践作业为辅的模式,合理安排实践探究性作业的数量,有效结合学习内容。
五、变“分散练习”为“构建体系”
把每课时内容、每单元内容的散点化练习改变为将知识结构化梳理。如思维导图。巩固、深化和拓展已经学过的知识,是向高阶思维转化的一个必要的过程。
总之,作业只是检测学生在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多少、会不会应用一个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在课后得到知识的巩固和加深才是最终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围绕每一节课堂内容展开的课后作业,做到时间合理,内容精炼、科学、高效,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获得延伸,从而增强在“双减“背景下作业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