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作者: 李小飞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势在必行。在此,笔者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予以探讨。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充分遵循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等多方面,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一套完整合理的教学方案,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增添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教师要在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学引导的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来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词当中,教师就可以围绕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引导,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思乡情怀,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家乡,培养学生浓浓的家乡情怀,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明确课程教育目标,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按照目前初中教育现状,语文教育必须围绕着学生的特征、教育的目标等进行制定,初中语文教育的工作目标必须纳入为多个重点,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远大的理想、身心的和谐、道德的规范、职业素养、家庭理念以及法律意识的思想修养。对于爱国主义而言,其属于基础性的政治要求,而远大理想则是教育学生应当立志高原、立志发展为主,身心的和谐属于对学生提出的语文工作达成目标之一。道德规范则是社会道德、家庭美德的一种道德要求。职业素养则是职业道德、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的一种培养。家庭理念则是追求幸福生活的基础条件。法律意识则是培养学生知法、懂法、守法自觉性的重点。在教育中必须围绕着上述目标开展教育,这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在《观沧海》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先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胸怀。对此,在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反复的诵读感受大海的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观,并借助吸毒品味感受作者的开阔胸襟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并以生活作为切入点,促使学生逐渐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建立努力学习、强化自我的远大志向。
三、挖掘教材文化内涵,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继承、发展优秀民族文化的需求,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篇目比重在近年来有所增加,成为影响语文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材篇目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现代白话文呈现的、表现传统文化知识的,另一类则是以文言文形式出现,保留了传统文化经典的特色与本质。当前学生所生活、熟悉的时代与社会背景显然与传统文化中所依托的时代、社会背景截然不同,这无疑为原汁原味的优秀文化经典教学造成了阻碍。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篇目时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与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以尽可能受到学生欢迎与喜爱并易于学生理解接受的形式开展教学。比方说,曹文轩《孤独之旅》一课,文章讲解的是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和成长过程。文章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的心情,创造了氛围,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说,孤独之旅其实就是成长之旅。杜小康的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文章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本文中所体现出的坚韧、执着、勇敢,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现代文的讲解,一样可以推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又如,在教学《己亥杂诗(其五)》这首诗时,教师在为学生介绍诗歌的字面意思与表层含义之后,还应当引导学生感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蕴含的不畏挫折、不甘沉沦的报国热情与奉献精神,再引导学生由诗人推及到当今社会中千千万万甘于奉献、献身祖国与人民的优秀人物,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动与共鸣。
四、开展文化实践活动,渗透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在历经千年后仍然在当代社会占据着一席之地,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特征,同时也说明了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时代必然存在着契合之处。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借助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例如定期在班级范围内组织诵读经典比赛、微型“诗词大会”等,在班级中营造热爱经典、诵读经典的氛围,同时也推动、影响班级中的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与继承中去。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收获到的知识应用于学习与生活,例如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课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将这首诗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应用到写作中去,增添文采的同时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此外,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将诗词用画笔描绘出来,引导学生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的画面与情景,增强学生的感触与认知。
总而言之,随着新教程教学改革进度的不断前进,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现代初中语文教学模式中已成为必然。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以此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