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实验研究

作者: 王萍

英语写作教学是整个英语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英语写作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质量的高低,针对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内容少,逻辑差,错误多”这一问题,进行了以下实验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实验的目的意义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有些教师一般对阅读理解较重视,而对写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学生写的能力培养,以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了多年外语,写作能力仍很差。突出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语言知识匮乏;缺乏写作技巧;受母语汉语束缚严重;文章跳跃性太大,缺少照应,联系及逻辑性;语法混乱,对英语的数,时态,语态,语气,句式结构把握不准等。因此,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十分迫切。

英语写作是英语听,说,读,写四种基本功能之一,是书面表达传递信息的交际能力,是对所学英语知识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且写作的水平的提高能带动听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阅读水平的培养,所有这些都表明在中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写作的能力是尤为重要的。

二、实验的理论基础及遵循原则

(一)实验的理论基础

1)系统论的整体原理:整体功能大于部分的功能之和,实现英语写作的整体优化。2)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实现协作的定向控制,定质控制,定度控制。3)写作学原理:文章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该实验以内容为中心,以训练为主线,以教材为借鉴。4)主体教学论原理:在教学中应突出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自始至终强调教师要起一个“导”的作用,灵活多样地处理教材,扩充教学容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实验遵循的原则:

1.渐进性原则:

把握“由词,组句,到段,成章”的写作步骤,环环相扣,层层提高,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呈螺旋式上升;否则,“欲速则不达。”

2.综合性原则:

听,说,读,写四种训练相互结合,进行多元化训练,各项能力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把“写”的能力培养融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全方位立体的训练发展。

3.控制性原则:

坚持教师的写作指导,突出其主导地位,采取“有放能收”的指导策略,有效控制学生语言思维,发展英语语言思维,让他们逐步接受英语思维方式进而形成习惯。

三、实验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以“过程定向”实施写作教学,先练思维再练文。

以“模仿力—分析综合力—创造力”训练为主干,配套组成训练系列,优化教学过程。

1.明确内容

初中阶段书面表达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了解所学文体的基本格式并具备将散乱的语句组成段落的逻辑思维能力。二是简单的英语应用文及段落的写作,应用文体知识组成语句语篇。

书面表达的基本要求:

1)审题及明确文体。

2)要素完整,格式正确,文理通顺。

3)借助信息,列出要点。

4)语言准确,得当,无语法错误及大小写错误等。

2.落实写作环节步骤“学生讨论文题—教师指导—师生同类写作—修改评议—推出示范文—小结”。具体操作如下:

①命题后,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②提出要求,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无语法错误,拼写准确工整。

③改文方式为个人改,集体改,口头改,书面改。

④师生共同讲评,分为读,听,改,评四步进行,并选读典型例文。

⑤教师小结。

3.以“少批略改”为主要批改方式,采用“浏览批改法”分出优劣文章,当堂发给学生,也可抽取少数文章作批改,运用“启发式批改法”,启发学生自己动脑筋解决文中存在的问题,以督促学生完成“批后文”,进行重复写作。

4.加大英语写作次数及阅读背诵的训练,优化训练内容。

四、实验效果与体会

在落实课题实验过程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明显提高,学生英语作文的长度和篇数增加了,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句子基本正确,表达意思清楚,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和相互尊重的品德得到培养,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一般的学生结成学习伙伴,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点。

当然,实验中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

1.因教材难度大,任务重而进度紧,致使写作训练时间及力度上难得以有效保证。

2.学生语言基础知识的薄弱,词汇量的不足,语法概念的不清及死套汉语思维方式,也影响了课题实验的实施进程。

3.写作之后的纠错更正过程仍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更有效地落实更正反馈这一环节,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改进。

总之,提高写作能力非一朝一夕之事,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有热心,耐心,恒心和必胜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