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年级数学课堂中思辩能力培养的几点做法
作者: 孙丰富 刘长增“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数学是一门思辩能力较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方式,是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学生思辩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培养和训练的过程,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辩训练水平往往决定着他们以后思维的发展。因此,抓好学生的数学启蒙教育,从低年级开始重视思辩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结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一、培养学生兴趣,引导思辩能力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最有力、最稳定的动力。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他们有效学习的重要变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们总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相反,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产生智慧和灵感。因此,学生只有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才能孜孜不倦,全神贯注地沉浸于求知的境界中。例如,一年级第一节课“海底世界——数数”时,我先询问孩子们:你去过海底世界吗?大家对神奇的“海底世界”非常感兴趣,那我们就一起去海底世界看一看吧。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先独立观察图中有什么,然后讲一下海底世界的故事。利用孩子幼儿园看绘图本讲故事的基础,让孩子观察课本中的画面,进行讲故事比赛,通过比赛学习新知,扩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思辩。
然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你最喜欢海底世界里的哪种动物?数一数有几只?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指着挂图数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数量。在数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指导他们有顺序地数,并且渗透有关位置的知识,通过提问故事里面的数学问题,引导孩子进行思辩,互相补充完善,激发探究兴趣,逐渐使孩子走出幼儿园的思维模式,进入小学数学学习状态。
二、小组合作探究,激发思辩能力
小组合作是现阶段比较有实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思辩能力,从而有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的许多新知都是在小组合作中获得的。例如在讲授“分类”这节课时,先让各成员在组内热烈讨论,互相补充发现的新知识,以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数学思辩能力,然后小组选派代表,说一下自己小组的收获,其他小组进行补充,找到分类的方法。在进行发言时,让孩子规范语言,例如,先发言的同学,“我们小组获得……”,补充的同学可以说“我认为还有……”,“老师我认为这个问题还可以这样考虑”等。用课堂提问,规范语言表述,进一步激发思辩能力。
三、加强学生动手操作,提升思辩能力。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即思维活动的教学。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的限制,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为主,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欠缺,但是有足够的动手欲望,对数学这一门课来说,将抽象思维和“动手动脑”结合,往往有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例如,我在讲“十几减9退位减法”时,找了15根小棒,让学生摆成10、5两组,让学生先拿走一组5根,再从10的一组拿走4根,还剩几根?引导学生思考15-9=6,从而“学会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方法。看似简单的一项操作,却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为提高。这充分说明动手实践能进一步提升孩子的思辩能力。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思辩能力符合新形势的要求,是当今数学教学的必然趋向。让我们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给他们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鼓励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激发学习的兴趣与内在动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辩能力,让他们乐学、好学,让他们的数学思辩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