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的数学课堂

作者: 胡君莉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些为了每个学生胡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尤其是课改以来数学活动的开放性增强,在课堂上会经常遇到“意外情况”和“节外生枝 ”。如果老师课前不做充分“预设”,课上没有“生成“意识,那么课堂将是低效无味的,学生将是低能无进的。那么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呢?这就需要教师架起一座预设与生成平衡的桥梁。

一、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我认为一节课它体现的生成应该更多的是教师预设下的生成,“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

第一,从教师方面讲,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这是课堂中催生和捕捉有价值的生成的关键所在;其次要拓宽知识面,丰富背景知识。再次要充分了解学生,认真考虑以下问题:(1)、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能力?(2)、学生是否已初步了解新知的内容,若有,掌握程度可能是多少?(3)、哪些新知学生需要点播和引导?点播和引导是否会降低学生的思维强度等等。这三点是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激发生成,引领生成和调控生成的基础。

第二,从教材方面讲,必须对教育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只有教师对教材有了深刻的把握,课堂上才能“运筹帷幄”,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生活中的比”一节课中,学生提出足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问题,因为老师引导不到位,部分同学还是没有能理解球赛比分为什么不是比。实际很简单,用比的意义来理解,学生就明白了。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因此不是比。因为老师对教材的重点把握不够,分析不透,引导不利,因此没有很好地利用这个生成问题,实际这个问题理解得好会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第三,从教学方面讲,需强调精心的预设,才能有真正地“生成”。在一年级的“9加几”一节课上,老师出示情境图:一箱有9瓶牛奶,一箱有5瓶牛奶,让学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老师预设的是三个问题:(1)、左边比右边多几瓶牛奶?(2)、右边比左边少几瓶牛奶?(3)、两边一共有几瓶牛奶?

而第三个问题是本科需要解决的问题,结果第一个回答的学生就提出第三个问题,并把答案一并说出来:9+5=14,显然这个环节是老师没有预设到的,既然有这么好的生成问题直接入题,可老师还是按照原先的预案,把这个生成问题视而不见,忽略过去,又让学生提出其他两个问题才肯罢休,这样让人感觉教学失去了重心,偏离了主题,老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预案,忽视了教学主题,同时也反应出老师对教学没有充分预设,对教学目标把握不够。

因此,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

二、面对生成要机智筛选,充分利用有效生成

课堂生成往往被老师喻为“无法预约的精彩”,有价值的课堂生成能使教学预设更精彩。学习“比例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时,一个学生提出:我们原来已学过很多基本性质,包括: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等,这些是不是都与比例的基本性质有关系呢?应该说这位学生的问题很有价值,他把小学阶段一些重要的,有关联的基本性质都提了出来,并想通过对比,加深对今天比例基本性质的理解,这是毕业总复习的内容,他的问题和今天学习关系并不是很大,我是先将他刚才提出的问题加以说明,还是为了抓紧时间随便先肯定一下,我想了想,觉得探究这个生成性的问题有价值,契合今天的学习内容很值得大家去探究。于是,我把他所提到的几个基本性质写到“比例的基本性质”旁边。请学生分别进行回忆、归纳、比较,再与今天“比例的基本性质”作进一步的了解。在黑板上,区分“比例的基本性质”与其它性质的不同的关系网络图也勾勒出来了。这样的生成才是有益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生成,老师应充分利用生成的有效资源更好地为教学的内容服务。

三、理智生成,为预设添彩

面对课堂上的提问,孩子们从各自的视觉出发,总有着一份属于自己的发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预设之外的生成是必然的。当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教师的预设,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预设,随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正确地处理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不仅不会偏离教学目标,反而能为之前的预设增添光彩。

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课前的预设是这样的:一、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二、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三、掌握简单的单位换算;四、在游戏中巩固元、角、分的换算,可当我实施第一个环节后,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按原来的预设教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我灵机一动:人民币学生天天见,有时也会使用,只要稍加点拨,教学任务就能如期完成,何不因势利导让他们直接进入还钱的游戏环节,在游戏中进一步理解“元、角、分”的概念,掌握简单的换算,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预设,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换钱的游戏,同学们情绪高涨,场面十分热闹。借此机会,使元、角、分的简单换算自然生成。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数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总之,课堂教学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要随学生的知、情、艺、行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设计方案,把课堂中的“意外”积极地转化为一种新的、有效的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真实而有活力,使我们的课堂有效而精彩。追寻预设与生成的和谐平衡,这才是新课程背景之下教学的理想,也是理想的教学,更是课堂教学理念在嬗变中对传统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