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作者: 王耀忠“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一句震撼世界的呐喊,通过电影《英雄儿女》塑造的志愿军勇士王成的英雄形象,感动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至今还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王成”的两个原型
电影《英雄儿女》家喻户晓,影片中志愿军战士王成的英雄形象并不是虚构的,而是真实存在的。该角色的人物原型有两个,一位是蒋庆泉,另一位是于树昌,他们两人都是战斗英雄,都曾在1953年的朝鲜战场上发出了“向我开炮”的怒吼,但于树昌喊出这句话后英勇牺牲,而蒋庆泉则活了下来。
蒋庆泉,1928年出生于辽宁省锦州市一个偏僻小山村的农民家庭。由于家中贫困,蒋庆泉上不起学,但是他很喜欢读书,还写得一手好字。1949年,蒋庆泉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蒋庆泉十分爱学习,从来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在入伍一年后,他就成为一名步话机员,较好地掌握了步话机的原理、使用方法和操作流程。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一个月后,美国纠集西方多国组建“联合国军”,出兵干涉朝鲜内政。同年10月将战火烧至中朝界河鸭绿江边。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之际,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伟大决策,蒋庆泉所在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部队以雄赳赳,气昂昂的磅礴气势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共同抗击侵略者。蒋庆泉积极递交申请书,要求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
1952年,蒋庆泉如愿随部队赴朝鲜作战,这是他第一次参加战斗。1953年4月18日,蒋庆泉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攻占石岘洞北山,扼守阵地,组织炮火大量阻击反击之敌。
石岘洞北山守卫战一打响,美军就派飞机进行第一轮惊人的轰炸,仅第一天就发射了3万多颗炮弹,第二天更是增加到7万多颗,志愿军阵地上的每一寸土地都在燃烧、颤抖,变成一片丘墟。尔后,美军发起了疯狂冲锋,战斗进行得非常惨烈,敌我双方人数和武器装备实力悬殊,志愿军的武器远远不如美军的武器先进,人数也不如美军多,处于极其劣势地位,但志愿军战士士气高涨。战斗打响后,蒋庆泉所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六十七师二○一团二营五连成功占领了山头。战斗异常激烈残酷,整整打了3天,代价惨重,连长、排长、班长都已阵亡,弹尽粮绝。五连由一个165人组成的加强连打得只剩下10多名战士。蒋庆泉是步话机员,是炮兵的耳目,负责为炮兵部队提供敌人的准确位置,是全连的重点保护对象,因此他在战火中得以幸存下来。
很快,美军又疯狂地向阵地发起反攻。一颗颗炸弹落下来,其中一颗落到了蒋庆泉的身边,他被炸得昏昏沉沉,感觉腿上火辣辣地疼,他知道自己受伤了。眼看美军又要开始冲锋,蒋庆泉艰难地爬起来,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勇气,冲着战友大喊,让他们撤退,自己背着步话机朝敌人冲了过去。面对逐渐逼近的美军,他拿出步话机,对着留守在阵地后方的支援部队指挥所拼尽全力高喊:“向我碉堡顶上开炮,向我开炮!向我开炮!”之后,一阵轰炸令他失去了知觉。原来蒋庆泉所在的阵地被炮火击中,弹片飞进他的一只眼睛,钻心的疼痛令他昏死过去。当蒋庆泉清醒过来睁开眼睛的时候,已经不在阵地上,而是在美军的卡车上,身边都是美军。他知道,自己被俘虏了。
石岘洞北山战斗结束后,《战地报》记者洪炉进行实地采访,听说了蒋庆泉“向我开炮”的英雄事迹,但到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当事人。洪炉只好采访了当时和蒋庆泉通过话的指挥所的战士谷德泰和陆洪坤,然后写出了一篇反映蒋庆泉事迹的战地通讯《顽强的声音》,但因蒋庆泉当时已被俘,这篇通讯并没有见诸报端。
1953年7月,在另一场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三军还有一名步话机员也在战斗中喊出了“向我开炮”。这名战士就是《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另一个人物原型——于树昌。
1950年,于树昌同样作为一名通信兵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不幸的是,1953年,奉命占领281.2高地的于树昌牺牲在朝鲜战场上,年仅23岁。在战斗中,他持续向我志愿军炮兵部队发送敌军的位置信息,就在敌军位置距离他越来越近的时候,他朝着步话机喊道:“向我开炮!”,反复向战友发出“向我开炮”的指令……
记者洪炉被蒋庆泉和于树昌这两位战士的壮举感动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他根据两人的英雄事迹,一气呵成写出了一篇题为《向我开炮》的文章,发表后受到广泛关注。
不为人知的英雄
长春电影制片厂的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看到《向我开炮》这篇报道后,被深深地感动,于是他俩结合《志愿军一日》和《团圆》里的战场故事,把蒋庆泉、于树昌的事迹拍成电影《英雄儿女》,于1964年搬上荧幕。电影上映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感动和震撼了全国广大观众,让人泪目。一石激起千层浪,从城市到乡村,大街小巷,一片“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呼叫声此起彼伏,令那一代人至今记忆犹新。
于树昌的事迹后来被写入第二十三军战史,所在连队被誉为“于树昌英雄连”,但关于于树昌的原籍在哪里、他在什么地方入伍,却一直无人知晓。多年来,于树昌生前所在的部队一直在寻找英雄的家,几经波折终于找到了。2020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前夕,部队派出代表来到山东烟台四真庄村慰问于树昌烈士的亲属,这才得知关于于树昌的具体信息。
于树昌,1930年出生,家里有6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五。1948年,18岁的于树昌向家人提出要去参军,父母都劝说他不要去,但他参军的意志很坚定。于是,于树昌在同年8月正式入伍并参加了解放战争。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正式赴朝作战,于树昌也随部队来到了朝鲜战场。1953年6月28日,持续近3年之久的抗美援朝战争即将接近尾声之际,通信连步话机员于树昌跟随第二十三军七十三师二一八团来到281.2高地前沿,他们部队很顺利消灭了守在这里的敌人,开始转攻为守。
29日凌晨3点,敌人又发起反攻。战斗越发激烈,281.2高地的志愿军伤亡惨重。在敌人的炮火声中,于树昌向团指挥所通话报告:“我方同志都已经牺牲了,阵地上就剩下我一个人……”
这时与团指挥所通话的于树昌并不是求救,也没有退缩,更没有放弃,他打算将自己作为攻击敌人的人体坐标,他拿着步话机开始向团指挥所报告:“天津二号,天津二号,我是8251,快打‘东山腿’。”“打二号和四号目标,有3个排的敌兵向我靠近。”志愿军炮兵根据于树昌报告的位置,猛烈发射炮弹。团部只能通过于树昌从电话里传过来的声音判断到底有没有打中目标,前沿阵地观察员也时刻盯着281.2高地。
在炮弹发射一会儿后,于树昌所在的阵地没了动静,只听到混乱的枪炮声一片。就在大家猜测于树昌是否牺牲时,电话那头终于又传来他的喘气声:“我是8251、我是8251,快向我前方50米开炮!”
就在于树昌频繁报告敌情时,有一支敌人已经从阵地侧方绕了过来,朝着他所在的堡垒冲来,此时报点发射炮弹已经来不及,他架起一挺机枪朝着敌人扫射,刚打退一波敌人,又有一波敌人冲上来。情况危急之下,于树昌左找右看,发现只剩下一个手榴弹。于是,他最后一次向团部报告了坐标:“敌人已经包围了我的堡垒,人很多,打近些!”团部向他询问距离。“30米,不,20米!”在于树昌来不及确定距离的时候,敌人已经以很快的速度爬进碉堡。于树昌的声音顿时急促起来:“敌人来了,马上进入堡垒,向我开炮!向我开炮!”喊完这句话,他就狠狠把步话机摔在地上,拿着仅剩的一枚手榴弹冲了出去。
前沿阵地观察员看到地堡中发出一阵火光,猜到是碉堡里有人拉响了手榴弹,团长怒目圆睁,立刻下令开炮。我军再次守住了阵地,可是于树昌牺牲了。我军再次冲上高地时,只找到一部被摔坏的步话机,上面布满了鲜红的血迹。
时隔60多年,到于树昌家慰问的部队代表把几十年收集到的所有证明材料递到于树昌的哥哥于云德手里,还拿出一本书说,这是我们部队今年刚出的《致敬最可爱的人》,封面就是用《英雄儿女》中王成的形象,这就是我们的战斗英雄于树昌。
于树昌的哥哥于云德看到部队带来的照片时,激动地喊出了70多年没见到的弟弟的名字。部队代表对于树昌的家人说,部队将永远纪念于树昌,继续发扬他的战斗作风和精神。
英雄顽强的声音
看过电影《英雄儿女》的人都不禁流下感动的泪水,有一个人在看到电影中的王成对着步话机高喊“向我开炮”的战斗场景时,眼泪更是止不住地流,他流下的是常人无法理解的痛苦的泪水,他就是蒋庆泉。
当年,蒋庆泉被俘后,伤势好转,美国军方给他三个选择:一是去日本读书,二是去台湾地区工作,三是成为战俘被关押。蒋庆泉毅然决定第三个选择。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蒋庆泉终于等来了回国的机会。8月6日,他随其他归国战友一同获得遣返,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蒋庆泉回到老家辽宁锦州大岭村,默默地开始务农的生活,不再抛头露面,不声不响地过着平淡的日子。他在抗美援朝中的英勇事迹也从未向他人提及,仿佛那段峥嵘岁月从未存在过。村民们只知道他是一个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伍老兵,随着岁月流逝他的事迹逐渐被人们所淡忘。
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上映后,蒋庆泉看到电影中战士王成对着步话机高喊“向我开炮”的战斗场景时号啕大哭,妻子和子女们问他怎么了,他只是说电影太感人了。他从不透露电影中的王成就是当年的自己,也从不向外人公布自己的身份。蒋庆泉一直认为自己那段被俘的经历给中国人民志愿军抹了黑,因此一直不肯提及。他把自己的过往深深地埋在心底,仿佛那只是一个遥远的梦。
1981年12月的一天,当地民政局和组织部来人到大岭村找到蒋庆泉。至此,尘封多年的历史终于得以昭示天下,蒋庆泉的英雄身份也得到了官方的确认。
男儿有泪不轻弹。那一天,在战场上,面对炮火连天、尸横遍野都未曾流过一滴泪的蒋庆泉,泪如泉涌,把埋藏心中多年对战友的思念一下子都倾泻出来。当年的战地记者洪炉,多年来一直不曾忘记“蒋庆泉”这个名字。2010年,82岁的老英雄蒋庆泉终于和洪炉见了面。洪炉把他于1953年4月写的战地通讯《顽强的声音》手稿交给蒋庆泉。蒋庆泉老泪纵横地说:“我不是英雄,我是俘虏;我是一个俘虏,但我不是叛徒呀!我当年确实喊了‘向我开炮’!”
蒋庆泉的英雄身份公开后,有记者采访他:“您后来为什么一直选择沉默,不为自己辩护呢?”蒋庆泉回答:“银幕上的英雄王成牺牲了,可我还活着,我有过被俘的经历,我不想给英雄抹黑。”蒋庆泉不愿意给组织抹黑,他深知自己的经历可能会给组织带来麻烦,因此宁可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地度过余生,这正是志愿军战士的可贵品质。
这位纯朴善良的农村老人,不但从不向人提及自己参加抗美援朝战争那段英雄历史,也从不找组织为自己解释和申辩,更从不向国家伸手要求奖励和补偿。组织找到蒋庆泉时,发现他的晚年生活并不富裕。中央专门下发文件,为当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被俘的志愿军战士落实政策,当组织千辛万苦地找到蒋庆泉,把国家补偿交给他时,老人谢绝了,他只希望得到一枚抗美援朝纪念章。2010年,蒋庆泉的老首长、第二十三军原政委裴周玉将一枚特制的抗美援朝参战纪念章,亲手佩戴在蒋庆泉胸前,现场所有人都被这一幕深深打动,泪水模糊了每个人的眼睛。
蒋庆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他再次穿上军装,戴上纪念章,向他曾经的老首长裴周玉报告:“裴政委,我是志愿军第二十三军战士,我的团长、营长、连长、排长、班长都牺牲了,现在你的战士蒋庆泉来向你报到!”此时,两位老人抱头痛哭……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93岁高龄的蒋庆泉作为抗美援朝老兵代表受邀出席,获得了崇高的礼遇。这不仅是对蒋庆泉个人的肯定,更是彰显了党和国家对英雄的崇敬。
电影《英雄儿女》中有一句台词:“在中国人民志愿军里有千千万万个王成!”没错,每一个志愿军战士都是王成,都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换来了今天我们和平幸福的生活,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更要铭记那些为国奉献的英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