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井冈英雄何挺颖
作者: 李明智在井冈山茨坪的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共塑有19尊革命烈士和革命先辈的雕像,何挺颖排在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之后,居于开国元帅罗荣桓等人之前。2006年,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在参观井冈山后,感慨地写道:“在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初创时期,何挺颖和毛泽东一起战斗,并成为师级首长,如若不是英年早逝,该是怎样举足轻重的一位领导人物。”
协助毛泽东进行三湾改编
何挺颖,生于1905年5月11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何家湾村人。1920年考入汉中联立中学,参加过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25年,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学系。在上海,他耳闻目睹的是各界人民团结一致的反帝壮举,面对的是南京路上帝国主义分子血腥镇压爱国群众的淋漓鲜血。他痛悟出:苦难的中华民族此时最需要的是革命战士,而不是数学博士。于是,他不顾同学的规劝和家人的反对,毅然转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学习革命理论,经常聆听瞿秋白、恽代英、邓中夏等早期共产党人的教诲,同年,先后加入共青团和中国共产党。
1926年7月,何挺颖经过中共党组织安排的短期军事训练后,被派到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三师任团指导员,随军北伐。1927年初,又进入国共合办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学习军事。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派一部分同志到由进步人士指挥的部队去工作,何挺颖被派到武汉国民政府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俗称武汉警卫团)担任干部连党代表。
1927年9月,武汉警卫团奉命参加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何挺颖任起义军第一团三连党代表。因多种原因,起义失败。9月29日,毛泽东率领剩余不足千人的湘赣边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敌军围追堵截,起义军中又疟疾流行,缺医少药,许多战士对革命丧失了信心,部队中逃跑成风。面对这种局面,毛泽东感到确有必要静下来认真思考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他不停地找人交流思想,交换意见,找得最多的是何挺颖。
何挺颖曾在北伐军中担任团指导员,政治思想工作能力很强,他所在的连队政治气氛浓,连队没有一个逃兵。两天中,毛泽东3次找何挺颖谈话,听取他对如何带军的看法。何挺颖认为,部队接连打了一些败仗,军力锐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这支队伍失去党的领导,最重要的问题是党在队伍的领导权问题;要考虑完善军队的党组织,现在部队中党的组织太少,党员人数也不多,这样就留不住士兵,留不住部队,要把党组织建到每一个连队。
何挺颖的看法与毛泽东不谋而合。之后,毛泽东又与宛希先、张子清、陈浩等干部交流意见,当了解到北伐军只在团一级建立了党组织,营、连一级并没有建立党组织时,更加坚定了他要打造一支新型革命军队的决心。
通过调查和思考,毛泽东理清了部队中亟待解决的3个问题:一是建制零乱,人员成分复杂,革命动机不纯;二是没有富有战斗力的基层党组织;三是内部不民主,一些军官带有旧军队的不良习气,对士兵经常打骂,士兵缺乏基本权利,官兵不平等。
针对存在的问题,毛泽东下决心在三湾村对起义部队进行改编。身为政工干部的何挺颖,在部队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旗帜鲜明地站在毛泽东一边,支持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转移,协助毛泽东在三湾村对起义余部进行改编。在三湾改编的过程中,由于缩师为团,富余干部很多,何挺颖却从连党代表提拔到营级干部的岗位上,担任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第三营党代表。作为营党代表,他坚决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治党治军思想,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部队建设的首位,并深入连队、深入士兵、深入农民中做思想发动和政治宣传工作,全力推进支部建在连上等建军思想的贯彻落实,在士兵中积极发展党员,充实和壮大党的组织,为实践党的建军思想献计出力、辛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为毛泽东工作上的直接搭档
何挺颖的卓越才能和出色工作,得到了毛泽东的充分肯定。1928年3月,党的前委改组为师委,毛泽东改任师长,何挺颖任师党委书记。1928年4月底,由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和湘南暴动部队近万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转战,到达宁冈砻市。5月4日,秋收起义部队和南昌起义部队以及根据地内方圆几十里的群众2万多人,聚集在砻市河东沙洲上举行会师大会。陈毅代表组织庄严宣布:南昌起义部队和秋收起义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王尔琢任参谋长,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其中,第十一师由张子清任师长,因张子清负伤由毛泽东兼任,何挺颖任该师党代表,成为毛泽东在工作上的直接搭档。
由于中共湖南省委的“左”倾错误,1928年,湘赣边界根据地经历了“八月失败”。毛泽东为挽救红军,率领第三十一团三营前往湘南迎接红军大队。朱云卿、陈毅安所在的第三十一团一营和袁文才的第三十二团在师党代表何挺颖的领导下,留在井冈山保卫根据地。8月下旬,国民党湘军吴尚部、赣军王均部趁根据地红军大部队远去湘南未归、兵力空虚之际,纠集4个团的兵力进犯井冈山。赣军1个团由宁冈、永新方向,湘军3个团由酃县(现在的炎陵县)、茶陵方向合力进攻黄洋界。何挺颖和第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第三十一团一营营长陈毅安这3个年轻的指挥官得知敌情后,从永安火速赶回井冈山,面对兵力和装备优势明显的敌军,镇定自若,周密部署。
8月30日上午,湘军为了抢功,先于赣军进犯根据地,他们顺着蜿蜒的山道疯狂地向黄洋界扑来。500米、400米、300米……30米,“打!”随着何挺颖一声令下,守山军民居高临下向湘军猛烈开火,遭到打击的湘军慌不择路,拼命往路旁的草丛里钻,何挺颖率部采用土方法,如竹钉阵、砸石头、推垒木,仅一个上午,就成功地打退湘军的3次进攻。中午时分,疲惫不堪的湘军只得退回山脚,伺机反扑。
此时的何挺颖不因暂时的胜利而满足,他果断指挥井冈山军民立即抓紧时间加固工事,根据战事需要,指派几个红军战士迅速赶到茨坪,把一门刚在军械处修好的迫击炮抬上黄洋界,做好新的战斗准备。8月30日下午4时左右,湘军开始第4次攻击。战战兢兢的湘军刚爬到半山腰,红军阵地上就吹响了冲锋号,发出的迫击炮弹“轰”的一声,正中湘军的指挥所。顿时,红军官兵的军号声、锣鼓声、爆竹声、呐喊声、枪炮声响成一片,边界群众手持大刀、梭镖,挥舞红旗、彩带,出现在附近各个山头上,制造红军大部队回来的假象,湘军信以为真,乱作一团,落荒而逃。
黄洋界保卫战在何挺颖等人的正确指挥下,以一个营的兵力击败敌军4个团,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二次“会剿”。毛泽东回到井冈山后,为此欣然写下一首《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领导人之一
1928年下半年,毛泽东、朱德冲破层层阻力,战胜了种种困难,率领红四军回师井冈山,取得了三战三捷的战绩,收复了边界的大部分失地,井冈山根据地重新出现一片繁荣兴盛的局面。
1928年10月4日,何挺颖参加了在宁冈召开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二次代表大会,当选为边界特委委员。11月9日,红四军退回根据地的军事大本营宁冈,集中在新城、砻市、古城、柏路等地整训。在整训过程中,前委为了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对部队干部进行了调整和交流。林彪任第二十八团团长,何挺颖任第二十八团党代表,伍中豪任第三十一团团长。何挺颖把积累的政治工作经验带到了以南昌起义部队为主体的第二十八团,通过加强党的领导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官兵团结一致、情绪高涨、斗志昂扬,部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对敌作战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1929年1月14日,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1月24日,何挺颖在江西大庾岭同敌人作战中受重伤;1月28日,在部队转移的夜行军中不幸牺牲,时年24岁。
对于何挺颖的牺牲,党的前委书记、红军党代表毛泽东非常痛心,朱德总司令后来在回忆何挺颖烈士时说:“那是一个好同志,好同志!太可惜了!”1983年,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井冈山的老红军宋任穷回忆说:“何挺颖同志是井冈山时期我军的优秀领导者之一,是一个优秀的党代表和政治工作者。”
何挺颖对创建中国工农红军、创建和保卫井冈山这块中国革命的第一块根据地作出了突出贡献。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何挺颖的雕像凝望着井冈山,神情静穆而深情,展现了何挺颖烈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