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战士的烽火岁月

作者: 何广华 阎明 何依凌

白衣战士的烽火岁月0

欧阳启旭,我党我军优秀的卫生管理工作者。他13岁参加红军,14岁担任红十师三十一团三营卫生长,3次穿过雪山、草地。抗日战争时期,他与白求恩、汉斯·米勒等外国专家一起,从死亡线上抢救了无数八路军战士的生命;解放战争时期,在上党战役、平汉战役、陇海战役、临汾战役、太原战役中收治伤病员2万多名,并总结出野战外科新创伤治疗经验。1955年,他被授予中校军衔,1963年晋升上校军衔。

自参军以来半个多世纪,欧阳启旭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他挚爱的事业,多次负伤并立功受奖,为我党我军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从事医政管理工作30年,无私奉献为人民”证书、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勋章。

为寻父亲当红军

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白水乡曾是悠悠米仓古道上的繁华驿站,1919年7月,欧阳启旭出生在白水乡卢家坝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全家靠父亲租种地主几亩薄田和到矿山背矿维持生活。1933年1月22日,红四方面军进入旺苍三江坝以东的大黑滩、五郎庙一带,武装解放旺苍全境并建立了6个苏维埃政权。红军到来后,欧阳启旭的父亲受进步思想影响,成为革命积极分子,之后参加红军。

父亲随红军部队出发后,家里的生活没有了依靠,日子过得很艰难,母亲让欧阳启旭和哥哥自谋生路。欧阳启旭小小年纪就去背矿、打柴、割猪草、上山放牛,但仍食不果腹,他逐渐萌生了追随父亲当红军的念头。他的想法很简单,红军是穷苦人的队伍,当红军就能找到父亲,当红军就能有饭吃。

1933年3月的一天,13岁的欧阳启旭正在山上放牛,遇见一支红军队伍开过,就跟着这支队伍走了10多公里。部队看他个头不高,还是个孩子,便劝他赶紧回家。但欧阳启旭拿定主意不愿意离开部队,晚上部队一出发,他又悄悄地跟在后面,半夜部队在一个村子宿营,欧阳启旭靠在一户老乡家门口睡着了。第二天一大早,部队早早开拔,醒来后的欧阳启旭哪里还能找到红军队伍的踪影。然而,倔强的欧阳启旭并不气馁,他按照老乡指点的方向追了一天,终于在黄昏时分追上队伍,靠着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参加了红军。由于年龄太小,欧阳启旭被分到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二一七团二营六连,给首长当勤务员,每天的任务是打扫卫生、帮伙房买菜做饭。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继仪南、营渠两大战役胜利后,为继续扩展根据地,会师川东游击军,组织“宣(汉)达(县)战役”,向盘踞宣汉、达县、万源、城口之国民党第二十三军刘存厚部进攻。红军刚刚占领万源县高皮寨,敌人的飞机和炮弹就跟了过来,一阵狂轰滥炸,还使用了当时罕见的燃烧弹。寨子里一片火海,许多战士被炸死、烧伤。欧阳启旭的后脑勺被炸伤,浑身是火,他顺势滚进水田里,才将身上的火扑灭。

受伤后,欧阳启旭住进师部医院。说是医院,其实非常简陋,全院只有五六个卫生员、看护员,药品和医疗器械严重短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止血、包扎、固定工作,伤员能不能活下来全靠自身的恢复能力,许多重伤员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献出了生命。欧阳启旭年轻,身体强壮,底子好,伤口还没完全愈合就返回部队。

这时部队要南征,策应主力北渡嘉陵江。师首长看欧阳启旭年纪太小,决定让他去学医。当时欧阳启旭并不知道“学医”是干什么的,就稀里糊涂地被送回师部医院,参加了两个多月的培训,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止血、包扎、固定和战场应急救护常识,从此便与军队医疗结下不解之缘。

1934年,部队离开根据地。当时,欧阳启旭虽然不满15岁,但已是红四方面军第十师三十一团三营卫生长。部队强渡嘉陵江后,遇到敌人主力,打了一场恶仗,牺牲了许多同志。经过急行军,部队由绵阳的梓潼经江油到了懋功,敌人在后面穷追不舍,红军部队昼夜都在急行军,此时,必须保证红四方面军西进和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北进,两军需尽快会师。此时大家都不知道,除了敌情,红军还将面临更大的危机。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1935年6月,毛泽东、朱德率中央红军从江西突围,冲破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到达川西北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的中央红军实力已大不如前,从江西出发时,人数约9万人,仅湘江战役就折兵一半,一路上转战数省,在敌人重兵层层围堵中杀出一条血路,部队死的死、伤的伤、散的散,到达懋功时剩下不足1万人,而且所有的炮都丢光了,机关枪所剩无几,每支步枪平均不足5发子弹。

欧阳启旭参军后,一直打听父亲的下落,直到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才知道,二过草地时,已是红军营长的父亲在筹粮时英勇牺牲了。

三过草地心犹壮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形势非常严峻,国民党部队从东西南3个方向对我军形成合围态势。毛儿盖会议上,中央军委决定红一方面军改称左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叶剑英指挥,毛泽东和中央机关随左路军行动,由红四方面军抽调4个团加强左路军;红四方面军改称右路军,由张国焘指挥。朱德、刘伯承指挥红一方面军五军团、三十二军随右路军行动。

部队为了过草地开始筹粮,但当时藏区没有几户人家,部队费了很大的力气也没搞到多少粮食。毛儿盖、松潘以西是一片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方圆几百里,茫茫无边,草丛上时常笼罩着阴森迷蒙的浓雾,根本分不清东南西北。欧阳启旭此时担任卫生班班长,带着十几名平均年龄不足15岁的红军战士走进了茫茫草地。每人除了要背负枪支、干粮,身上还有一个小药箱。草地天气一日多变。早晨浓雾蒙蒙,天昏地暗;中午天空忽然晴朗;到了午后又会乌云密布,狂风四起,大雨滂沱,不一会又转成冰雹砸下来;夜晚,气温骤降,飘起漫天大雪。草地到处是水,部队宿营连一块坐的地方都找不到,战士们只好背靠背地站着休息。早上醒来,有的人已冻硬,永远停止了呼吸。

有个叫彭光太的小战士,脚被尖硬的草茬子扎破后,泡在臭水里感染化脓腐烂。欧阳启旭扶着他慢慢走着,渐渐落后,眼看着部队走远。小彭走不动了,哭着对欧阳启旭说:“班长,我走不了了,如果你能见到我母亲,跟她说一声……”话没说完便倒在泥水里起不来了。欧阳启旭难过极了,又背不动他,只能把身上仅有的一点粮食留给他,一步一回头地去追赶部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欧阳启旭于20世纪70年代在成都军区工作期间,曾专门去找过彭光太的家人,可惜一直没有找到,成为他心中永久的遗憾。

部队到达班佑,终于走出草地,战士们欢呼雀跃。张国焘却又命令部队折回四川南下,向马塘、松岗、党坝一带集结,在川康一带建立根据地,疲惫的部队不得不第二次进入渺无人烟的草地南下。二过草地时,部队配给的粮食早就吃完了,人困马乏到了极点,天气又非常寒冷,一会儿风,一会儿雪,战士们又冻又饿,连野菜都找不到,好几天没吃东西。卫生班有个13岁的小战士,四川剑阁人,人长得白净,大家都叫他“小白菜”。一天,他不小心陷进沼泽里,欧阳启旭赶紧去拉他,自己差点也陷下去,周围几个小战士见状,赶紧伸出手里的棍子一起拉“小白菜”。或许是沼泽太深,或许是“小白菜”没了力气,大家眼睁睁看着他渐渐被沼泽吞没,他留给大家最后的一句话是:“班长,有机会告诉我家里,我在草地‘光荣’了。”看着战友失去生命,大家都伤心地哭了。

二过草地后,部队再次翻过夹金山向成都方向前进。此时已经是冬季,山上的积雪足有两米深,先头部队在雪地里挖出一条深沟,部队在雪沟里前进。当时部队疲惫不堪,没有粮食,破衣烂衫,很多战士光着脚,实在没办法就用破布裹着脚行走;冻得受不了就喝口辣椒水,有许多战士倒下就再也起不来。一位40多岁的炊事员背着一口大锅和欧阳启旭一起走着,快到山顶时,一阵大风吹来,炊事员连人带锅翻下山崖,只听到一阵撞击山石的“叮咣”乱响,已不见他的踪影。

部队艰难到达山顶后,战士们都惊呆了,眼前除了白茫茫一片冰雪,根本看不到下山的路,到处是峭壁深沟,无处可避寒,如不赶紧下山就会被冻死在山顶上。当时,欧阳启旭背着一个铜盆,他顾不了许多,一屁股坐在铜盆里,双手抓住盆沿,双脚用力一蹬,只听见寒风在耳边“呼呼”作响,铜盆撞击着山石,带着他向山下滑行。中途突然绊到什么,欧阳启旭整个人猛地往上一弹,身体在空中翻了个筋斗,然后重重地摔下来,便失去了知觉……等欧阳启旭苏醒过来,才发现万幸没有受什么重伤,只是手被盆上的铁丝勒掉了一大块肉,他拍拍身上的雪又继续前进。

几个月后,红四方面军战事不利,损失惨重,奉命前出西康与贺龙的红二方面军会合,于是部队准备三过草地。部队中的卫生兵很辛苦,随部队行走一天,大家宿营后,他们还不能休息,要赶紧去给伤员们换药。三过雪山、草地后,欧阳启旭带领的12人的卫生班只剩下3人。

阳明堡夜袭机场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共应张学良、杨虎城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1937年1月,欧阳启旭在陕西省三源镇入党,同年随部队奔赴抗日前线。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红军主力部队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以下简称“八路军”)。10月上旬,日军突破山西省北部国民党军防线,侵占代县、崞县后,继续南犯。国民党军退守忻口一带,为阻止日军进攻太原,八路军总部发出命令,要求各部队积极配合正面守军,深入敌后,展开攻势,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奉命在代县、崞县以东地区,执行侧击南犯日军后方的任务。欧阳启旭时任第七六九团卫生长,随部队东渡黄河后进入山西,从侯马乘火车到达五台县东冶镇。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给每人发了一套棉衣和一些过冬用品,欧阳启旭第一次穿上了暖和的冬装。

1937年10月16日,第七六九团进至滹沱河南岸苏龙口、刘家庄地区,发现日军飞机不断由滹沱河北岸的阳明堡机场起飞,轰炸忻口、太原等地,战士们准备对敌人进行有力反击。经过反复侦察,第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查明阳明堡西南约3公里处有一个日军机场,共有飞机24架,场内警卫分队和地勤人员有200多人,机场周围设有铁丝网以及简单防御工事。陈锡联决定夜袭阳明堡机场,各营干部纷纷请战,因为担心人多目标大,最后决定由欧阳启旭所在的三营去执行任务。10月19日晚,三营组织的偷袭小队悄悄渡过滹沱河,潜入机场,远远望去,只有一排排飞机在场地中待命。侦察员报告,机场里没有发现敌人,小队迅速冲进机场。欧阳启旭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种“铁鸟”,他踩着战友的肩膀爬上飞机后,东摸摸西看看,觉得十分新奇。

随着三营营长赵崇德下达攻击的命令,一瞬间,战士们杀声震天,奋勇冲击。机枪、手榴弹一齐向敌机和敌军倾泻,在机群周围巡逻的敌军哨兵和部分守卫队被惊醒,慌乱之中盲目开枪。欧阳启旭没有手榴弹,他举起一块大石头,“咣当”一下砸碎了飞机的玻璃,向机舱内投入一把火,点燃了一架敌机。这时整个机场火光冲天,爆炸声一片,有几架装满汽油的飞机燃起了熊熊大火,火焰把黑夜照得一片通红,24架飞机全部炸毁,100名敌人全部被消灭。这时敌人的坦克和援兵赶到,赵崇德刚下令撤退,敌人射出的一梭子弹就击中了他。欧阳启旭背起赵崇德往后撤,敌人的子弹密集地朝他们射来,赵崇德用尽最后的力气喊:“不要管我,炸完飞机离开……”话未说完,就永远闭上了双眼。这场战斗,八路军伤亡30多人。

白衣战士的烽火岁月1

夜袭阳明堡是中国抗日战场上经典的奇袭战案例之一,极大地振奋了八路军和国民党军的士气。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接到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捷报后,异常兴奋,赞不绝口:“首战告捷,打得好,打得好!”夜袭阳明堡一时间成为中外媒体的头条新闻,八路军第七六九团被誉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蒋介石不但颁发了嘉奖令,还发了2万元奖金奖励参加阳明堡战斗的部队。

在这次战斗中,欧阳启旭因抢救伤员的英勇表现立功受奖。阳明堡战役后,部队开到后方进行休整。1938年1月,欧阳启旭被选送到山西辽县七里店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卫生学校学习1年,成为八路军创立的卫生学校的首批学员,毕业后分配到晋西秦(基伟)赖(际发)独立支队,任卫生队队长兼主治医生。

与外国专家共事

抗战时期,欧阳启旭先后到忻州、代县等地,参加了广阳战役、黄崖洞战役和百团大战等。在晋东南太行山地区历次反“扫荡”战役中,他带领伤病员安全转移,与日军周旋,保证了伤病员的安全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