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不朽的人生绝唱

作者: 袁巍然

滕王阁,始建于唐朝永徽四年(653年),坐落于现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位于赣江与抚河故道交汇处,依城临江。远远望去,高达57.5米的滕王阁显得格外雄伟壮观,不愧“西江第一楼”之美誉。滕王阁之所以名扬天下,离不开“千古第一文”《滕王阁序》的历史影响。1300多年前,唐朝诗人王勃在这里挥毫泼墨,留下这篇非凡的佳作,全文700多字,引用了40多个典故、30多个成语,皆为王勃即兴而作,令人惊叹。该文不仅辞藻华丽,而且内容丰富,文中描绘的滕王阁如诗如画,令人向往。但不幸的是,王勃在完成这篇千古名篇后不久,不幸溺水而亡,年仅26岁,《滕王阁序》成为他不朽的人生绝唱。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书香世家、豪门望族。爷爷王通是隋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弃官归隐后潜心授徒著书。父亲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雍州司户参军等职。王勃受家族熏陶,加之天资聪颖,6岁便能写诗章。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王勃少年得志,16岁那年,应幽素科试(由皇帝不定期下诏组织举行,旨在选拔特需的“非常人才”)及第,以出众的文采受到唐高宗李治的赏识,授职朝散郎(从七品上),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然而,命运之轮常常有无法预测的转折。王勃任职两年后,却因一篇描述沛王李贤和英王李哲(后改名李显,武则天三子)斗鸡的《檄英王鸡》而被卷入政治风波,受到同僚弹劾,称其有挑拨离间之嫌,指责王勃身为博士,不行谏诤,反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是“交构之渐”(意指在诸王之间制造矛盾的嫌疑)。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是事实还是构陷,在环境特殊的皇室之中,王勃此举已经严重触犯禁忌,唐高宗很生气,遂将其逐出长安,贬为罪臣。就这样,王勃成了唐朝第一位因为文章写得深刻而被贬的文人。

唐咸亨二年(671年),王勃经时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市)司法的好友凌季友引荐,谋得一个参军职务,不承想又遇上祸事,罪名是他在虢州参军的任上,杀死一个自己窝藏的犯事官奴。王勃由此被判处死刑,幸运的是遇上朝廷大赦,可免去一死,但他的仕途之路戛然而止。这件事个中仍有蹊跷,王勃因何要保护犯事官奴,既然帮助藏匿又为何将其杀死;王勃一介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如何能杀死一个孔武有力的官奴,这些疑问都难以说得通,或许可从史书中的只言片语窥见端倪。据新旧《唐书》记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而起。王勃的父亲也因此受到牵连,从雍州司户参军被贬为交趾(今越南北部红河流域)县令。交趾与长安相隔千山万水,当时那里是酷热、蛮荒的地方。对此,身为孝子的王勃追悔莫及,在骈文《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愧疚之情。

唐上元二年(675年)春天,王勃悲愁难遣,怀着郁闷的心情踏上探望父亲之路。辗转数月,一路经洛阳、扬州、江宁,才于农历九月初到达洪州(今江西南昌),恰逢洪州都督阎伯屿(正三品)重修滕王阁竣工,在重阳节当天宴请宾客庆贺,并对外宣称但凡会写文章的人士均可参加宴会。王勃闻之甚为兴奋,撰写文章乃自身所长,便欣然应约。身为异乡的旅人,王勃浑然不知举办此宴会的东道主阎都督实则另有他意,旨在借此文人盛会,让自己的女婿吴子章显耀文采,为他铺设一条成名之路。

宾朋满座后,阎都督满面春风,在开席前举杯致辞,欢迎大家尽兴畅饮,共赏美景,欢度良辰。众嘉宾觥筹交错、大快朵颐。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阎都督邀现场诸位嘉宾挥毫泼墨,共赋诗文佳作,文章的题目就是为新落成的滕王阁作序,赋诗、作文均可,效兰亭故事,以不枉今日之雅会。说罢,侍从端上笔墨纸砚供在场嘉宾即兴创作。众人心里很明白阎都督的意图,以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互相推辞,就连洪州城里的几位大学士也当场表示写不了,纷纷推举吴子章学士来写。

王勃不朽的人生绝唱0

只见吴子章一副成竹在胸、志在必得的样子,走到书桌前开始挥毫泼墨,众人在一旁拍手称赞,当吴子章沾沾自喜地享受着众人的吹捧之时,突然,有人高喊一声:“让我试笔如何?”现场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只见一个身材瘦弱的年轻人走向书桌台,他就是王勃。这一举动出乎在场所有人的意料,阎都督和吴子章更是惊诧不已。身为一方大员的阎伯屿看到有人不识抬举,心中充满怒火,便假意退至一旁休息,并嘱咐侍从要及时把这个年轻人所作的诗词记录下来呈给他看。

此时的王勃已经成竹在胸,执笔饱蘸浓墨后写下《滕王阁序》的第一段: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王勃这段开场白先是盛赞洪州的地理人文,表达的中心意思是,尊敬的阎都督及诸位来宾,鄙人有幸踏足贵地,目睹该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饶的物产与层出不穷的英才,内心震撼不已。在这庄严而隆重的聚会中,身为一名路过而参加宴会的宾客,深感荣宠备至,无比珍视。寥寥数语中,王勃很自然地把赞扬的话由“地灵”转到“人杰”,先说古人名士徐孺子、陈蕃,继而提到阎都督、宇文大人等宴会上的重要人物,突出他们的声望和德行,最后不忘交代自己的身份,算是自报家门,自谦地介绍自己参加宴会的缘由。

这段描述层次分明、思路清晰,巧妙之处还在于把名人典故恰当地融入其中。如“徐孺下陈蕃之榻”,说的是东汉时期,豫章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行政长官)陈蕃非常敬重当地一个叫徐孺子的名士,专门为徐孺子做了一个坐榻,平时挂在墙上,等徐孺子来做客的时候才把坐榻放下来,然后两人促膝长谈。

首段只是一个开篇,王勃挥毫续写传奇: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这段内容朗朗上口,主要描绘王勃在来参加宴会的路上看到的景色,夸赞滕王阁所处之地钟灵毓秀且有王者之气。“帝子”指的是滕王阁的创始人滕王李元婴,他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个儿子,被封为滕王,他特别喜欢建筑楼阁,共建有3座滕王阁,南昌这座是第二座,另外两座分别在山东滕州和四川阆中。“天人”指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许逊(今江西南昌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个成语说的就是他。传说许逊活到136岁,终于得道成仙,不仅他自己飞升,还有全家人,甚至连房屋和鸡犬也都带着一起飞升天界。王勃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能够如此引经据典、信手拈来,使现场围观的人在赞叹之余对下文更有期待。于是第三段来了:

王勃不朽的人生绝唱1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这一段文字与第二段虽然长度相当,但信息量更大,几乎每一小句都是经典内容,主要讲王勃登上滕王阁后看到的远处的景色。以落霞、孤鹜、秋水、长天4个景象勾勒出宁静致远画面的句子是该段的点睛之笔,被后人奉为写景的精妙之句,现代人形容美景仍常常会用落霞、孤鹜、秋水、长天等辞藻来抒情。渔舟唱晚,歌声悠扬,与彭蠡之滨的宁静水面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面。这样的经典名句不仅被后人传颂,更被改编为音乐。1925年,著名的音乐家、古筝大师魏子猷创作了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初稿,后经高徒娄树华加工润色,使乐曲广泛流传。

描写完登高远眺的景色之后,王勃开始把文章描述的重心转到阁内: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这段内容将意境描述得很美,王勃主要想表达的是,在座的各位贵宾都是功成名就之人,加之良辰美景,真是其乐融融,心情自然也很舒畅,但是,他的心情是复杂的,可谓百感交集。在这段文字当中,大家熟悉的词语是“关山难越”“萍水相逢”。实际上,“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4个短句内涵丰富,提到了4位历史名人。“睢园”即西汉梁孝王刘武建造的面积很大的梁园,园中种了很多绿竹,当年的“赋圣”司马相如曾是梁孝王的座上宾,诗中的“睢园”借指滕王阁是文人雅士宴饮的园林。“彭泽”指的是陶渊明,因为他曾经当过彭泽县令,以此形容滕王阁宴上各位宾客的酒量超过陶渊明。“邺水朱华”用的是七步成诗、才高八斗的曹植曾经在邺水台上作《公宴诗》的典故。“临川”指谢灵运,因他曾任临川内史。巧合的是,曹植与谢灵运虽分处魏晋时代的首末两端,但二人身世相似,命途多舛,其诗歌继承亦有渊源。而且谢灵运非常崇拜曹植,曾公开扬言:“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当时有人问那剩下的两斗去了哪里,谢灵运直言不讳地说,我得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此处亦表达了王勃对滕王阁宴在座文人的赞美。4个短句就把几个人物典故瞬间挥洒于纸上,足见王勃深厚的文学功底,而在这段末尾,他又笔锋一转,从写景迅速转换成直抒胸臆,“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渴望受到朝廷重用,这番话不仅是有感而发,同时也是说给在座各位听,渴望得到众人的欣赏。

在座的宾客都被王勃的诗词所折服,当欣赏与赞扬声四起时,王勃心中却是五味杂陈、极其忧伤。因为他来此之前犯了包庇罪、杀人罪,虽然因大赦侥幸保住性命,但前程也已毁,悲叹自己有一身才华却无用武之地,摇头叹息后接着写道:

嗟乎!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这段与其说王勃是在展示才华,不如说是在表达自己的悲催处境。这段依旧是引经据典,如冯唐、李广都属于壮志难酬。汉朝大臣冯唐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一生不得志,好不容易熬到汉武帝上位想重用他的时候,他已年老而难以施展抱负。汉朝名将李广被誉为“飞将军”,在沙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战功卓著,却一生没有被封侯。西汉贾谊、东汉梁鸿两位名士都才华横溢,分别辅佐汉文帝、汉章帝,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贾、梁二人的命运也不过是一个怀才不遇、英年早逝,一个隐居深山、抱憾而终。

一声“嗟乎”,是王勃表达的最主要的情绪。他在众人面前发出叹息声,随后,仿佛豁然开朗,意识到世间才华横溢亦难以施展抱负的情况比比皆是,不如一切随缘,放宽心胸。尽管如此,王勃并没有自暴自弃,仍然希望能够依靠自己的才学改变命运,也许这场宴会就是一个好机会,可以找到人生新的起点。所以接下来,王勃重点谈了自己: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这段话是全文的重点,前面所有的内容都是展示自己的才华,这里是表明自己的心迹,想获得一个认可和帮助的机会:在场的诸位大人,尊贵的阎都督,能否赐予在下一个宝贵的机会,吾当全力以赴,定不负所望。接着王勃列出3位先贤当作自己的榜样。第一位是西汉人终军,20岁的时候主动提出要帮助汉朝完成统一。第二位是班超,年近40岁投笔从戎,带领30多人智克匈奴,恢复了西域的丝绸之路,在西域活动前后达30多年,被封为定远侯。第三位是宗悫,南北朝时期的名将,死后被允许配享太庙。至此,毛遂自荐的王勃已然倾尽所言,至于能否迎来命运的转机,便随它去吧。文章至此,似乎该画上圆满的句号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