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第一场胜仗
作者: 钟燕林1927年8月25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中,以贺龙为军长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到达瑞金城东北15公里的壬田寨,在双巴岭与堵截起义军的“讨共第八路军”右路总指挥钱大钧驻赣部队遭遇。起义军与拦阻之敌交火,史称壬田战斗。壬田战斗,是南昌起义军南下途中的第一场胜仗,淬炼了军队的战斗精神,扩大了南昌起义军的政治影响,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南下途中正风肃纪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后,8月3日,起义军按照中共中央在起义前的决定,开始撤离南昌,贺龙率第二十军,叶挺率第十一军,朱德率第九军,取道临川(抚州)、宜黄、广昌,南下广东,以期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并占领出海口,取得国际援助,然后重新北伐。
行军途中,由于中共的领导和政治工作薄弱,天气又炎热,士兵逃跑现象很多,病倒的也很多,起义军部队减员严重。在起义时就表现动摇的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蔡廷锴,行抵江西进贤时率部离开革命队伍。据周恩来给中共中央的报告《向潮汕进军的问题》中记载,部队于8月5日从南昌出发,经3日赶到临川,天气极热,沿途多是山路,每日行几十公里。兵士负担极重,每人背250发至300发子弹,机关枪、大炮,都系自扛(因无伕子)。沿途全无农民运动,因反动派的宣传,沿途农民闻风而逃,食物全买不到,甚至终日难得一粥,渴则饮田沟污水,因此兵士病死极多,沿途倒毙者络绎不绝,同时,军队中多无军医处、卫生处等的组织,无法救治。仅行军3日,兵力损失已在1/3以上,遗弃子弹将近半数,迫击炮完全丢尽,大炮也丢了几尊,逃跑及病死的兵士将近4000人,起义军士气锐减。
部队士兵在遵守军纪上也出现问题。据第二十军教导团第八队队长赵辀回忆,军队因为多时不开差,一经动身,自然在军纪上、精神上都显出一种堕落的现象……有许多官长(司务长副官之类)及学生,腹中饥饿的时候,将老百姓的瓜果、鸡鸭拿来充饥,因此更惹起老百姓的惶恐与讨厌,所以后来每到一个地方,简直是十室十空了。
这种现象引起贺龙等人的警觉。经三江口、抚州、宜黄、鸡公州等地到达广昌,当天晚上,第二十军召开全军大会。贺龙简短地总结了10多天的行军情况,然后对很多士兵到池塘里洗澡、摸鱼的违反纪律的现象,甚至有的士兵自己不愿扛枪,就抓夫挑枪的恶劣行为进行严厉批评。犯错的官兵听了,难为情地低下头。最后,贺龙重申纪律:部队士兵不准下老百姓的池塘洗澡、摸鱼,不准抓挑夫,行军锅一律自己背。革命的军队不能像国民党反革命军队那样,不替老百姓着想,鼓励士兵们向第十一军学习。他还要求战士必须自己打扫宿营地,烧水、煮饭一律在屋子外面,要遵守群众纪律,违者重罚。经过一番整顿,起义军的作风明显好转,军官以身作则,战士之间的互助精神也渐渐发扬起来。
壬田战斗大展军威
起义军由广昌出发,分两路前进。叶挺率第十一军为右纵队,贺龙率第二十军为左纵队,从石城出发,涉过琴水,直下瑞金。驻防江西的国民党军队主要是滇军朱培德部,为了利用旧谊向滇军借道,朱德担负起先遣开路任务,部队约定在壬田市会合入瑞金。为了堵截起义军,钱大钧部调动第五十团(团长苏世安)、第六十团(团长柏天民)两个团,在壬田的前方布防。
8月25日,朱德率领的先遣部队同国民党新编二十师王文翰部遭遇,激战于壬田双巴岭。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他沉着指挥,巧妙周旋,拖住了敌人。贺龙随后赶到,率第二十军第一师、第二师及第三师教导团攻击前进,第三师师长周逸群率第三师教导团掩护。当时国民党军占据高地,在险要处做了工事,而且先于起义军两日到达壬田,以逸待劳。他们向起义军进行密集的炮轰,迫击炮弹不时在起义军的阵地爆炸,震耳欲聋,起义军中不少新兵没有经验,听到炮声就慌了神,在战场上乱跑,不会找掩体,导致伤亡不少。关键时刻,贺龙指挥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团在左侧攻击,第二师第四团、第五团从正面,向国民党守敌发起进攻。敌人听见后方响起激烈的枪声,纷纷向后逃窜。起义军猛打穷追,歼国民党军一部。朱德随后也率部(约一个连兵力)投入战斗,另一部敌人见起义军来势甚猛,未敢再顽抗,即快速败退。
傍晚时分,叶挺率第十一军前来支援,起义军奋不顾身,越战越勇,傍晚6时许,敌人开始往瑞金、会昌方向溃退。起义军兵分三路:一路由罗汉岩经合龙;一路由茶寮炼去壬田;一路由桥岭过横坑,离开壬田追敌而去。朱德亲率教导团追敌直至离瑞金城西南30公里的谢坊。
壬田战斗解除了起义军南征的后顾之忧,为起义军领导机关议决、调整一系列政策、策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起义将士英勇捐躯
这场战斗起义军有不少伤亡,营长牺牲3人,连排长伤亡20多人,士兵伤亡百余人,其中第九军参谋长冉国平牺牲,第二十军第一师第三团团长余愿学壮烈牺牲,第二十军第二师第四团团长贺文选受伤。
冉国平,重庆酉阳人,四川讲武堂毕业。1927年初随朱德从万县到南昌,后参加了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参谋长。8月18日随起义部队开抵壬田村,战斗中随朱德英勇作战,与敌激战中不幸中弹牺牲。
余愿学,湖南省桑植县澧源镇人,曾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八期学习,毕业后被贺龙安排到教导团担任上尉营级教官。他带兵十分认真,要求严格,受到贺龙的赞扬。北伐开始后,余愿学紧随贺龙,勇猛善战,冲锋在前,是贺龙手下得力战将之一。余愿学被任命为第二十军教导师副师长后,仍直接指挥第三团,为南下起义军的开路先锋。壬田战斗时,为突破敌人的防线,余愿学端着机枪率先冲向敌人阵地,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余愿学牺牲后,贺龙悲痛万分,出资50银元,嘱咐部属安葬余愿学,刻碑纪念,并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余愿学,将革命战斗到底。
贺文选,乳名贺六,桑植县人,1919年,贺文选跟随贺龙从军,从此走上革命道路,转战川黔边境。因作战英勇顽强,先后在贺龙部四川陆军第九混成旅、建国川军第一师任排长、连长、营长。南昌起义爆发,贺文选随第二十军第二师率部驻扎牛行车站一带,担任严密监视赣江下游和九江方面之敌并就地歼敌之任务,为“八一”起义建立奇功。贺文选是贺龙堂弟,常言道,“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贺文选一家七兄弟,其中,贺文选、贺松如、贺八佾,同胞三兄弟参加南昌起义,在贺龙军中传为美谈。8月25日壬田战斗打响后,贺文选在战斗中英勇负伤;9月12日,他在前往福建上杭途中伤重牺牲,年仅29岁。贺龙亲自主持贺文选的追悼会,将其葬于西郊回龙寺,后又亲撰碑文,悼念这位英年早逝的“勇将”族弟。
在瑞金播下革命火种
8月26日,起义军进入瑞金城,得到敌军丢弃的许多重要文件,并据此于8月30日发起会昌战斗。朱德、周逸群、周恩来、刘伯承、叶挺、聂荣臻等领导人都亲临前线指挥,贺龙则于瑞金县城附近指挥以第二十军主力组成的总预备队策应、支援各方。经过激战,起义军攻占了会昌城,在会昌停留两天后,陆续返回瑞金。南昌起义革命委员会在瑞金召开祝捷大会和提灯晚会,与瑞金人民一起欢庆壬田战斗和会昌战斗的胜利。
在瑞金期间,起义军所到之处均以标语、传单、集会、唱歌、演剧等不同形式,向群众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宣传南昌起义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标语、传单的内容有“打倒一切帝国主义”“打倒新旧军阀”“铲除贪官污吏”“实行土地革命”“打倒土豪劣绅,耕者有其田”“穷人不打穷人”“打到广东去,建立革命根据地”“万户欠我钱,千户不干连,穷人跟我走,月月八块钱”等。他们访贫问苦,启发贫苦工农的阶级觉悟。起义军还在瑞金一带颁布《兼代第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告全体官兵书》,详尽解释南昌起义目的在于开展土地革命,号召起义军官兵同心同德,不怕牺牲,为了工农,打回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完成国民革命任务。为配合这一宣传,起义军在九堡、谢坊农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
在南昌起义军的宣传鼓动下,瑞金人民看到起义军纪律严明、一心为民,第一次认识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看到了革命胜利的希望,因而积极响应和支援起义军。县城商民积极筹款,供给起义军作军饷,九堡的群众也为起义军捐钱献粮。全县各地,尤其是壬田、合龙、安治、九堡、谢坊等地的许多贫苦青年,纷纷报名加入起义部队,随军南下。起义军离开瑞金向闽西进军时,一路上都有群众自发欢送的场面。南昌起义军在瑞金的活动,给瑞金播下了土地革命的火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