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蚌起义与红十五军创建始末

作者: 卢庆洪

1930年7月,根据中共江苏省委的指示,以黄埔军校毕业生陈资平(陈治平)、冷启英、赵良文(赵雪门)、徐怀云、纵翰民(纵甸之)、谢光亚、汤涤非(汤增禄)、胡汉杰(胡俊三)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徐州、海州(今连云港)、蚌埠地区组织一系列农民武装暴动,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这支队伍虽然坚持斗争的时间比较短,建军番号不久即被撤销,但他们前赴后继、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沉重打击了地主豪绅的统治,震动了国民党反动当局,唤起了数十万劳苦大众的觉醒,扩大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为后来的革命斗争播下了火种,打下了坚实可靠的政治基础。

徐海蚌地方党组织策划农民武装暴动

1930年1月20日,中共江苏省委发出《关于扩大红军问题给各县委的指示》,指出“徐海区内各县(南宿州、宿迁等地)已有相当的农民武装组织,亦必须很迅速改编成为正式的农民自卫队,为今后建立红军武装打下基础”。徐海蚌地区正式被中共江苏省委列为武装暴动的重要地区。3月5日,中共江苏省委发出通告指出:“目前军阀战争继续爆发,反动统治日益削弱,革命浪潮日益开展,徐海蚌、通如泰……一带应在农民武装斗争中建立起红军,徐州、通海两个地区更应有计划地加紧进行。”随后,中共徐海蚌特委(辖徐州、海州、蚌埠三地及周围各县,7月14日改称中共徐海蚌总行动委员会)召开徐属8县、海属4县、蚌属7县县委书记会议,决定深入开展农民运动,组建农民协会,筹集枪支弹药,建立农民武装。

中原大战爆发后,徐海蚌一带成为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中心区。5月24日,中共江苏省委指示中共徐海蚌特委:徐海地区武装暴动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要抓住时机,“以徐州为中心”布置地方暴动,“建立深入土地革命的苏维埃政权和生长一支伟大的红军”。5月30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的指示和第一次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关于“猛烈地扩大红军”的决议,中共徐海蚌特委发表《告民众书》,号召徐海蚌地区的劳苦同胞团结起来武装暴动,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建立苏维埃政权,打倒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统治。

6月13日,中共江苏省委向各地党组织发出“在农村要组织地方暴动,占领城市,建立苏维埃政府”的通告。紧接着,省委计划通过暴动,夺取政权,收缴枪支,扩大红军武装,创建洪泽湖根据地,并策应各地暴动武装,伺机攻占徐州。与此同时,中共徐海蚌特委派军事委员冷启英、宣传部部长陈履真和共青团徐海蚌特委书记万仲义(万方毅)分别到宿县(包括今宿州市埇桥区、淮北市烈山区和濉溪县全部,以及淮北市相山区和蚌埠市固镇县一部分)、铜山县(今徐州市铜山区)指导武装暴动工作。

7月6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的指示,中共徐海蚌特委在徐州召开会议,决定配合全省夺取南京、上海,建立苏维埃政权。同时,会议决定以农民暴动武装为基础,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特委书记陈资平(陈治平)兼任军长,特委军委书记王洪(化名武飞、蔡一平)兼任政委,陈履真兼任政治部主任,冷启英兼任参谋长。计划按地区组建4个师:以萧县黄口、王寨、永堌、朔里(今属淮北市杜集区)暴动武装整编为第一师(辖3个团),中共萧县县委书记张圣和(原名张志仁,又名张达生)、县委委员纵翰民分别兼任师长、政委,活动在萧县、砀山、河南永城等地;以铜山县东部大湖(今属徐州市贾汪区)、黄集、贺村和邳县(今邳州市)暴动武装整编为第二师(辖2个团),中共铜山县委书记胡汉杰、军事委员鹿世昭分别兼任政委、师长,活动在徐州、铜山、丰县等地;以宿县东三铺、水池铺、濉溪、百善集、临涣、古饶(今属淮北市烈山区)、宿迁和泗县等地暴动武装整编为第三师(辖3个支队),中共泗县县委书记丁超五(原名丁在德,又名丁茂修)、宿迁县委书记李干成(李慈)分别兼任师长、政委,活动在宿迁、泗县、睢宁、泗阳等县;以海属地区沭阳、东海、灌云县暴动武装整编为第五师(辖3个团),中共东海中心县委书记蒋培(化名老周)兼任师长。

萧县农民暴动与红十五军第一师的创建计划

7月10日,陈资平与张圣和、谢光亚等率2000多名农民武装在萧县黄口举行暴动,迅速攻克陇海铁路重镇黄口镇,歼灭国民党军第三军第七十二师一个连140多人,以及黄口区、镇公所区队和商务团武装70多人,击毙敌连长1人,缴枪180多支,使陇海铁路中断3日,并将缴获的物资分给贫苦农民。次日,暴动武装转移到宁园、郝楼休整,整编为红十五军第一师黄口独立营,由中共黄口支部书记李祥龄兼任营长。紧接着,暴动武装按预定计划向王寨方向挺进,准备与王寨、永堌两地的暴动队伍会师,然后到萧县、宿县、永城边境地区开展游击战。但因中共萧县行动委员会委员戴蕴山(戴晓东)、胡文清和纵翰民、萧雅忱等考虑到王寨、永堌起义条件不成熟而取消起义计划,致使黄口暴动武装陷入孤军作战的不利处境。7月13日,暴动武装向萧县县城挺进时,在曲里铺被国民党萧县警备大队打散,中共萧县县委委员胡文清与暴动骨干李祥太(李祥龄胞弟)、程瑞凯等牺牲。第一师组建计划流产。8月底,中共萧县行委决定在萧城、里山、朔里、蔡庄再次组织暴动,重新组建红十五军第一师。9月7日,中共萧城支部书记靳伯益等在圣泉寺组织召开党团骨干会议时不幸被国民党萧县常备大队逮捕,萧县起义被迫中止。红十五军第一师重建计划再次搁置。

邳县和铜山农民暴动与红十五军第二师的创建计划

7月9日,中共邳县县委书记兼邳县暴动总指挥王树璜(王维邦)、政治部主任乔庆环、军事部主任武广春等率100多名农民武装在邳县西南部旧州(古邳,今属睢宁县)发动起义,迅速攻占国民党邳县第三区区公所,毙敌2人、缴枪13支,随后,暴动武装集中到岠山,准备开展游击战。因缺乏严密的组织纪律,暴动武装被国民党邳县保安队打散,王树璜与县委委员王守宽、石岐山以及10多名党员被捕牺牲,邳县暴动武装编入红十五军第二师的计划落空。

7月23日,中共徐海蚌总行委组织部部长兼中共铜山县行委书记胡汉杰与中共铜山县行委军事委员、铜山暴动总指挥鹿世昭等组织农民武装100多人在铜山县吴窑(今属徐州市贾汪区)举行起义,突袭吴窑乡公所及地主武装,击毙国民党吴窑乡乡长鹿世仁,旋即占领王闸口、石蒋圩、小南庄(今均属徐州市贾汪区),收缴民团枪支60多支,焚烧了地主的房屋。尔后,暴动武装转移到铜山县泉河头、罗家圩、石横子、北园、房上圩、马山(今均属徐州市贾汪区)一带打击地主武装。国民党铜山县县长杨蔚闻讯后,一面悬赏缉拿暴动领导人,一面派宪兵队、地主民团、联庄会等反动武装对暴动部队进行残酷镇压。8月2日,暴动武装在马山村突围时被敌人打散,部分暴动队员被俘,鹿世昭到山东泰安暂避。与此同时,中共铜山县行委原计划在大湖、贺村、黄集等地举行的武装暴动,因距国民党军力量强大的徐州太近而被迫取消。最终,在铜山县组建红十五军第二师的计划未能实现。

宿县、泗县和宿迁农民暴动与红十五军第三师的创建计划

7月7日,中共江苏省委军委委员李宁与宿县县委委员兼百善区委书记陈钦盘、区委委员赵西凡等组织农民武装收缴了到胡楼催收烟款的团丁枪支,尔后将前赵营、后赵营、阎庙等地农民武装300多人集中到胡楼,整编为红十五军第三师第一团第一营,王秉仁任营长,陈钦盘任政委。次日,暴动武装向国民党百善区公所和团防局发起进攻。因敌人防守严密,暴动队伍多次强攻未下,被迫转移到叶刘湖村,与陈志岩、张华坤领导的农民武装会合。同时,中共临涣区委委员孙铁民组建的农民武装也汇集到叶刘湖村,整编为红十五军第三师第一团第二营,张怀善任营长,徐清汉任政委。

7月10日,国民党宿县警备队以及百善、临涣区团防队1000多人围攻叶刘湖村。暴动武装因缺乏军事训练和作战经验,加之敌我力量悬殊,在分路突围时被敌冲散,孙铁民等被俘牺牲,陈钦盘、徐清汉等到外地隐蔽。胡楼、叶刘湖暴动失败后,中共徐海蚌总行委决定继续在宿县开展武装暴动。8月6日,冷启英与中共宿县行委书记赵龙云、宿县东南乡区委书记沈联成等组织农民武装,在宿县东南乡东三铺、水池铺两地同时举行暴动。暴动队伍捣毁国民党地方团防局,缴获长短枪80多支,击毙恶霸地主张实之,将大地主张朝栋家的粮食分给贫苦农民,同时成立红十五军第三师第二支队,赵龙云任司令兼政委。次日,暴动武装在刘家荒村遭到国民党军骑兵第二师一个连和宿县常备大队的围攻,赵龙云与中共宿县行委委员王井超等被俘牺牲,暴动武装溃散。宿县暴动武装与宿迁暴动队伍会师组建红十五军第三师的计划落空。

7月20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的指示和中共徐海蚌总行委的部署,省总行委军委委员徐怀云、赵良文等在泗县召开武装暴动会议,成立以丁超五为书记的泗县行动委员会。会议决定以群众基础最好的泗县南部大魏庄、小魏庄为暴动策源地;泗县北部屏山、马厂和泗县东部白庙圩、大庄集(今属泗洪县)同时暴动,相互策应。7月30日,泗县农民武装300多人在石梁河东岸的大魏庄、小魏庄举行暴动,成立红十五军第三师第一支队,戴文生任司令,魏云岭任政委。次日,暴动武装在仇岗打垮国民党泗县自卫团第二中队,并乘胜攻克上塘集(今属泗洪县)团练局,俘敌30多人,缴枪35支、子弹500多发,处决了上塘集团练局局长李安文,将恶霸地主张继舫家的财产分给贫苦农民。尔后,赵良文、徐怀云等率暴动武装长枪队、大刀队和梭镖队,打败国民党双沟常备队和傅圩、周桥、罗岗、魏营、官塘等地团练队的“围剿”,收缴了邓湾、邓圩等村地主武装枪支,解救出数十名被地主关押的大庄集农民协会会员,截击了国民党新任泗县县长张海州,攻占白庙地方团练盘踞的寨圩,将粮食分给贫苦农民。8月4日,暴动武装挥师东进,准备与中共泗县行委宣传委员王子玉率领的农民武装会合,在唐沟被国民党正规军2个连、泗县警备队和3个区团练队1300多人包围,激战一昼夜。暴动队伍因缺乏作战经验,弹尽援绝,被迫分散突围,王子玉与中共泗县行委军事委员魏正宾、中共徐海蚌总行委军事干部何凤池、暴动骨干魏尚书等128人被俘,魏云岭率1000多人突围到洪泽湖边开展游击战。8月5日,在中共泗县行委委员郭子化的指导下,泗县东北部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许宝庭、许宝霞、王金芝等在小孙圩(今属泗洪县)组织农民暴动,收缴枪支10多支。尔后,他们酝酿在白庙圩(今属泗洪县)举行暴动,因国民党反动军队和土匪武装的联合镇压,暴动计划被迫取消,许宝庭等率部分暴动武装赶赴宿迁,同当地农民武装会合。

7月31日,根据中共江苏省委“组织农民暴动,在宿迁建立红十五军第三师”的指示,宿迁县成立了以李干成为书记的行动委员会,以及由马仑、赵良文、徐怀云、汤涤非等组成的宿迁、泗县暴动联合指挥部,汤涤非任暴动总指挥,决定集中全县农民武装,攻打宿迁县洋河镇,夺取警察署武装。随后,中共宿迁县行委一面派人联络县内各股绿林武装,动员他们与农民武装共同采取行动;一面处决不服从组织领导、拒绝上缴枪支的中共耿车(今属宿迁市宿城区)区委委员佟锡金,收缴其部分枪支。8月22日,马仑、赵良文、徐怀云等15人在汤群墙(今属宿迁市经开区)准备暴动工作时,被土匪武装暗算,汤涤非身负重伤。9月5日,汤涤非与暴动前敌指挥、中共洋河区委负责人陆敬礼组织2000多人的农民武装在洋河圩举行暴动,攻占国民党宿迁县第三区区公所,夺得部分枪支,成立红十五军第三师第三支队,汤涤非任司令员兼政委。旋即因陆敬礼被国民党宿迁县第三区区长、叛徒管伯良(原为中共地下党员)诱捕,洋河圩暴动计划泄露,暴动队伍被国民党宿迁县警备队打散。在宿迁组建红十五军第三师的活动至此结束。

沭阳、灌云和东海农民暴动与红十五军第五师第八团的创建计划

7月16日,遵照中共江苏省委和中共徐海蚌总行委的武装暴动的决定,中共沭阳县西区区委书记胡寿彭与区委委员陈辅真等率农民武装100多人在新河举行暴动,攻占恶霸地主胡经国的圩子,缴获长短枪10多支,尔后将收缴的钱粮、衣被等分给贫苦农民,竖起暴动旗帜。但中共沭阳县行委原计划在施圩、孙圩举行的暴动却因天气原因未能及时发动,两天后,新河暴动队伍被国民党沭阳县警备队打散。7月下旬,根据中共徐海蚌总行委的指示,沭阳县成立了以徐增修为书记的行动委员会,决定组织全县农民举行“八一”暴动,并将新河、沭城作为重要暴动区域,成立暴动指挥部,计划策动沭阳县警备队兵变,农村武装在沭城四周响应,建立沭阳县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五军第五师第七团。

7月31日,中共沭阳县行委委员茆殿才率暴动队员100多人集结到沭阳县南关集附近待命。但因计划泄露,徐增修、茆殿才等被迫撤出沭城,沭阳县行委委员武同儒(兼沭城区委书记)、江守元,以及20多名共产党员、暴动骨干被捕牺牲,沭城暴动计划落空。

7月中旬,根据中共徐海蚌总行委的指示,灌云县成立了以管作霖为书记的行动委员会,决定发动农民暴动,创建红十五军第五师第八团,中共灌云县行委兵委委员、新安区委书记管海萍兼任团长,管作霖兼任政委。8月2日,管作霖、管海萍与灌云县行委委员张开基、唐东华等率农民协会会员1000多人在引羊寺(今属灌南县)举行武装暴动,开展抗债抗租斗争。尔后,暴动武装进军新安镇(今灌南县城)。国民党灌云县政府闻讯后,立即调集驻新安镇北龙沟财政部税警特务总团独立营、新安区公所和灌云县保安中队1000多人围攻防守管庄、惠庄的暴动武装,双方发生激烈的武装冲突。因敌强我弱,暴动队伍被迫分散隐蔽,管作霖与暴动骨干李文学、惠厚彭等19人被捕,管海萍等被迫避往外地,灌云县建军计划流产。

8月8日,中共东海县行委组织武装暴动人员500多人汇集鸡鸣山,一举占据山林,缴获地主武装的枪械30多支,并联合南城、大伊山农民武装整编为红十五军第五师第九团,农民领袖徐文浩任团长。尔后,暴动武装向恶霸地主仇东山的大院发起进攻。反动当局调集国民党军第二十六师1个团进行镇压,因敌众我寡,暴动武装溃散。中共东海县行委委员、暴动武装第一营营长徐殿喜与暴动骨干杨文才等8人惨遭杀害,东海县行委委员、第三营营长李少堂突围后,在赣榆县赣马镇牺牲。10月,中共东海县行委在海州洪门召开会议,决定在牛山再次发动暴动。10月下旬,东海县行委委员冯硕仁、徐以忠(又名徐润斋)等组织郇圩、汤庄、吴庄、白塔埠、贯庄、竹墩等20多个村的农民协会会员500多人聚集于牛山,与反动政府展开斗争。国民党东海县当局及地方反动势力调集武装进行镇压。因敌强我弱、缺乏武器,暴动武装被敌人冲散。

1930年10月12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参谋长朱瑞的指示,在洪泽湖边开展游击战的红十五军第三师第一支队改编为红军中央独立第一师第五团。至此,在徐海蚌地区坚持斗争近3个月的红十五军因敌我力量悬殊、缺乏斗争经验,部队失散,番号随之撤销,但其革命斗争揭开了徐海蚌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序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