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都救县到底在哪里
作者: 黄福弟都救县是唐朝开元元年(713年)建置在平果市境内的一个县。
都救县设于田州
《平果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大事记”唐朝条目中记述:“唐朝开元元年(733年),今平果县境内置都救县(今同老乡)、羁縻制思恩(今旧城乡)、万德(今坡造乡渌德村)、恩城(今榜圩镇)州,分属田州、邕州。”[笔者注:开元(713年12月—741年12月)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共计29年。《平果县志》记为733年,已接近开元末期,应该是错误的]
都救县历经五代十国、宋朝,直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统一中国后,田州改置田州路军民总管府,府治设于田州。原州治都救县废。今平果县境内原置的州、寨、堡改属田州路。
《平果县志》证实了都救县在平果市的同老乡。
最早的田州,不是现在的百色市田阳区的区治所在地城区田州镇。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编)卷四十一志第二十一地理四中记载:“田州土地与邕州同,失废置年月,疑是开元中置。天宝元年,改为横山郡。乾元元年复为田州。旧领县五,户四千一百六十八。旧图无四至州郡及两京道里数。都救惠佳武笼横山如赖并与州同置也。”这里连田州废置的年月都不知道,只用一句“疑是开元中置”交代。
《新唐书》(北宋欧阳修等合撰)卷四十三上志第三十三上地理七上关于田州的条目载:“田州横山郡,下。开元中开蛮洞置,贞元二十一年废,后复置。户四千一百六十八。县五:都救,(下。)惠佳,(下。)武龙,(下。)横山,(下。)如赖。(下。)”这里记述了田州横山郡是“开元中开蛮洞置”。这个记述可能是错误的,因为跟《田阳县志》的记录“唐开元元年置田州”、《田东县志》记载的“开元年间(713—741年)唐王朝在今桂西地区置田州”明显不符。
新、旧唐书记录的均只有田州横山郡(今田东县),没有最早的田州设在哪里的记载,以致现如今网络上的文章均认为田州最早就在横山郡。
《田阳县志》在“建置沿革”条目中清楚地记载:“唐朝,开元元年(713年)始置田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田州为横山郡(治所在今田东县)。乾元元年(758年)为田州,领有都救、惠佳、武龙、横山、如赖五县。今田阳县之部分地域属岭南西道田州横山县地(治所在今田东县),部分属邕州地。”
此处记载证明唐朝开元元年(713年)始置田州,天宝元年(742年)改田州为横山郡,治所在今田东县境内。同时,田阳县改名之前,天宝元年(742年)有部分地盘还是属于田州横山郡,直到乾元元年(758年)为田州,才领有都救、惠佳、武龙、横山、如赖五县。此时的田阳区还叫武龙县,田州镇在哪里还未定名。
田州位于何地
那么,最早的田州到底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还得先解决都救县在哪里的问题。《平果县志》虽然证实了都救县在平果市的同老乡,但却没有解决都救县的治所遗址这个重要的问题。
与平果市交界的田东县的《田东县志》记载:开元年间(713—741年),唐王朝在今桂西地区置田州,辖都救(在今平果市)、横山(在今田东县)、武隆(在今田阳区、右江区)、惠佳(在今右江区)、如赖(在今田林县)五县,治所于都救县。“治所于都救县”与《平果县志》“大事记”元朝条目中记录的“府治设于田州。原州治都救县废”相互印证:田州最早建置在平果市境内,因为都救县就设在今平果市同老乡。
同老乡是平果市辖下乡政府驻地离市政府最远的一个乡。根据平果市1982年地名普查资料,“同老”是壮语音译转写,同为“田垌”之意,老有“大(宽阔)”之意。唐朝在平果境内同老乡设置的行政机构之所以叫田州,意为这里有一大片宽阔的田地。
但是,从《平果县志》的记载来看,都救县到底在同老乡的什么地方,并没有明确指出,也导致了到现在为止,很多平果人对于这个结论抱有怀疑的态度:同老乡是平果市最偏僻的贫困乡村,那里没有大的河流,在古代以河为路、以船为马的年代,唐朝人为什么跑到这么偏僻的山旮旯来建立这个地级行政机构?
从唐朝开元元年(713年)到天宝元年(742年),田州在平果仅存在29年,就迁往今田东横山。但都救县从713年直到1279年,共存在了566年,生命力真够顽强的。
追迹都救县
都救县既然存在将近600年,为何《平果县志》却没有记载治所的具体地点?都救县在元朝废弃后,随着官员的离去,至少城郭、居民还存在,居民不会因为县治被废就会跟随官吏们离开,他们依然生活在这块生养他们的土地上。但都救县就像是从同老乡的土地上被抹去一般,没有留下一点痕迹,以致《平果县志》只能记下“今平果县境内置都救县(今同老乡)”这么一笔。笔者不知道是战乱毁掉了城池,还是都救县根本就是不存在的城池。或许当初前朝县志没有记录,又或许都救县的历史记载就在哪个犄角旮旯的故纸堆中,只是我们没有找到罢了。不像榜圩镇恩城州的中南山,旧城镇寨城山上的思恩州古城墙,坡造镇归德屯里万德州(宋改为归德州)的泉水、袖珍山石,给后人凭吊的依据。
然而,不管都救县的治所隐藏得多么的深,终究还是露出了端倪。
在同老乡享利村有个旧圩屯,以前叫旧圩,是享利村部的驻地。按平果市1982年地名普查资料:该村于1953年以前,曾成为圩场,后来又停办,变成废圩,故得名“旧圩”,迄今未变。这个说法应该是不准确的。
旧圩就处在达洪江水库边,达洪江水库是1958年建造。之前旧圩这里是4条江河交汇之处:一条是达洪江的源头,位于平果市平孟村,穿过同老街。一条是通往今田东方向的河流。一条是通往同老寿安村、五柳村方向的河流。3条河流都处在旧圩的右边。第四条在旧圩的左边,源头在同老寿安村与黎明乡宏业村交界。4条河流共有4个渡口。这里三面环水,背靠山坡,往东是榜圩镇(恩城州),往西是同老街、田东(横山县)、田阳(武隆县)、百色(惠佳县)、田林(如赖县),南边通向海城乡、旧城镇(思恩州)、平果市[万德州(宋改为归德州)],北面是黎明乡、今巴马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是以根据旧圩的地理位置和旧志记载可推知,这里应该是唐开元前的一处重要交通枢纽,物资集散地重镇。
以现在人的眼光看,上述的4条江河,水流量都不是很大,怎么可能行船?确实,现代因为大面积开荒造田造地,大量砍伐树木,水土流失严重,这4条江河的水流量确实不大,但在唐代,没有上面说的问题,山坡植被都能够很好地留住雨水,所以4条江河能通航,是肯定的。特别是达洪江,能称之为江的,水流量怎么可能小得了呢?
2023年5月7日至25日,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百色市有关专家、文博工作者联合发掘了一座战国时期墓葬。该墓葬是在平果市黎明乡蟠桃村那物屯对面的达洪江水库库区一个半岛发现的。有关专家初步认定:该古墓距今已有2000多年;出土的铜鼓为石寨山型,为战国时期或更早时期的铜鼓。同时出土的还有玉环(有领牙玉璧)、玉玦、铜钺、铜矛等玉器和青铜器,说明墓主的身份等级不低。在挖掘过程中,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石器及宋明清等朝代的文物。
这些出土的文物和陶瓷碎片等,无不说明战国以后到清朝,这里曾经是一条繁华商道上的一个聚集点,并形成圩集。而商道往往伴随着文化的传播。
古墓遗址上游直线距离五六公里处便是旧圩。当地人对旧圩另有一个称呼:渡旧(旧渡口)。据说,当时3条江河的交汇处有3个渡口,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渡口废弃,旧圩就有了“渡旧”的别称。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旧圩人建新房挖地基时,往往挖到2米左右,就会挖到大量的红砖。
旧圩这里地下2米怎么会存在大量的红砖?这些红砖当初是干什么用的?
这一现象,不由得让人心存疑虑:这里应该曾经有过一座城池!如果真有一座城池,那么应该是什么城?
“渡旧”的壮语音译与“都旧”汉语读音差别不大。或许“渡旧”并不是因为渡口废弃得名,而是因为都救县城就在这里,元朝时期废弃后,人们才把这里叫作“渡旧”,只是因为渡口所在之地,久之,大家便忘记当初的命名缘由,只记得是废弃渡口之意罢了。不管旧圩是因为渡口废弃得到“渡旧”的别称,还是因为都救县遗址在旧圩才得到“渡旧”的别称,结合当时旧圩的地理位置和交通的便利,唐朝在桂西地区建置的都救县就设在旧圩成为必要之选。
至此,都救县遗址到底在哪里的谜团寻得了重要的依据!
也许有一天,都救县遗址能够重新面世,让世人再次瞻仰它的丰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