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明永恒的基因
作者: 颜子渔中华文明根系九州,经受住时间洪流的冲刷,历经万般磨难,依然枝繁叶茂,屹立在世界东方而不倒,让全人类景仰。延续中华文明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表层形式,一是内核精神。
汉字,中华文明的表层形式。它是表情达意的实用工具,也是文明延续的重要媒介。早在殷商时期,古人为了占卜、记事,就开始在龟甲和兽骨上留下独特符号,这便是甲骨文。到了秦代,中华统一,汉字也得到了统一。秦代之后,汉字为了顺应历史潮流,又得到进一步演变和简化,相继出现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一次次演变和简化,让汉字在流传过程书写更加便捷,也让汉字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功能大幅提升。中华文明借助汉字的连续性,从而实现了自身的延续。
但如若,一种文字仅仅是承载一种文明的浮华躯壳,那么再悠久的文字体系,也无法使其文明能永远焕发生机。所以,一种文明的内核精神,在传承中显得尤为重要。
爱国,是中华文明一个古老的主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其分量可见一斑。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十五州”;从“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或是征战将士的豪言壮语,酣畅淋漓;或是爱国文人的忍泪含悲,字字泣血。它们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伴着神州脉搏的跳动,穿越五千年,流经每个中华儿女的心房。类似这样的传承,仿似古墙上缠绕的藤蔓,循着岁月光斑,密络地攀爬、延伸,旁生枝茎,逐日壮大,强固根基,一枝,一叶,都包含成长的深意。由此可见,精神的传承和连续,是中华文明永恒的、重要的基因。
阅春秋,再回首。他行在蒹葭洲,赏的是梁园月;你饮着东京酒,品着那《上河图》;我步在长川边,看的是洛阳花。广博的中华文明虽各有千秋,但总归都在红杏出墙,意为传统染上几抹鲜红,添上几片新叶。于是,歌生诗,诗育词,词又传了曲。它们一点一滴地洗涤蒙尘的世道人心,一笔一画地描摹失色画卷,一弦一丝地重奏旧时旋律。它们渴望重演昔日辉煌,从而创造了今日华彩,惊艳了世界,温暖了后人。
历沧海,看今朝。古老文明打破岁月隔阂,踏着轻巧脚步,与21世纪的文化碰撞、融合,再次焕发新彩。近年,无论是秀雅的春晚节目《只此青绿》,还是灵动的舞蹈表演《唐宫夜宴》,抑或是受众群体不分年龄、不分身份的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都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赏。这些因创新而生的文化表达,顺应时代,唤醒了中华儿女心底里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中华文明从不缺少创新,才使得它在众多古老文明中得以闪耀至今。由此可见,创新是中华文明另一永恒的、重要的基因。
中华文明最初,只是一些零落的羊脂碎玉,散在青瓷盘中,因了传承这根丝线,得以延续,历经五千年打磨,日渐圆润,最终形为一串剔透的明珠。在一粒粒明珠的浑圆之上,或现昙花,或生蛟龙,或吐祥云,而牵系它们的这根传承丝线,绾出大红中华绳结,令素净的东方玉串,多了一份盖世无双的风韵。
如今的中华文明,已是一具在延续和创新的铜炉里铸成的坚挺的龙脊骨,傲然于世界东方。蛟龙腾跃之处,一片欣欣向荣,再过五千年,相信它的雄姿依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