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路上牺牲的红军军级以上将领
作者: 王作东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红十五军团编入恢复番号的红一方面军。此前,红二十五军于1935年9月先期到达陕北,与西北红军二十六军、二十七军会师,组建红十五军团。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红军参加长征的人数约18.7万人,算上途中补充的兵力共约20万人,三大主力会师后仅有5万人。长征途中牺牲的军级以上干部有11位。本文以牺牲时间为序,介绍在长征期间牺牲的11位红军军级以上干部英烈。
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
寻淮洲,1912年8月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今浏阳市)。1927年,寻淮洲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9月,随浏阳工农义勇队参加秋收起义,并随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参加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反“会剿”作战。1928年,寻淮州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春,他随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这一时期,寻淮洲先后任红四军排长、连长,红一军团第十二军三十四师营长、团长。1930年11月,他率红三十四师第一〇〇团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反“围剿”作战,打退敌人18次进攻,保障了整个反“围剿”作战顺利进行,因为指挥果断,作战有功,受到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总政委毛泽东的称赞,被任命为红十二军第三十五师师长。随后,他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作战,屡建战功,1932年3月任红一军团第十五军四十五师师长,12月任红二十一军军长。
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寻淮洲率部牵制国民党军几个师的兵力,保证了红一方面军主力取得黄陂、东陂两个战役的胜利,荣获中央军委特别嘉奖。同年7月,红二十一军与红七军改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寻淮洲任师长。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三军团四师、五师和红五军团三十四师组成东方军,执行收复闽西连城、新泉苏区和开辟闽北新苏区的任务。寻淮洲率红五师从江西广昌头陂地区出发,向福建进军,入闽作战几个月,连战告捷。
1933年10月,寻淮洲被任命为红七军团军团长。这一年,他21岁,是红一方面军当时最年轻的军团长。他与红七军团政委乐少华、军团参谋长粟裕率部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作战。1934年1月,寻淮洲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1934年7月,红七军团奉命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寻淮洲任军团长兼抗日先遣队总指挥。在接下来的4个月时间里,他指挥部队转战闽浙皖赣边几十个县,行程1600多公里,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击退其无数次的围追堵截,有力地策应了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
1934年11月,红七军团进入赣东北苏区,与方志敏、刘畴西领导的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刘畴西任红十军团军团长,方志敏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寻淮洲改任红十军团第十九师师长,奉令先行出击浙皖赣边。12月14日,寻淮洲在安徽省太平县谭家桥战斗中,不幸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
邓萍,1908年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1927年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随后转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冬,邓萍受中共湖南省党组织的派遣,到国民党湖南陆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做兵运工作,先后任营部、团部书记官和副官等职务;1928年参与领导平江起义,并任中共红五军党委书记和红五军参谋长,同年还参加创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0年任红三军团参谋长兼第五军军长,参加了长沙战役、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

一渡赤水后的1935年2月23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三军团必须在当月底前重占遵义,以调动敌人南返。24日,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军团政委杨尚昆、参谋长邓萍率部队从川南急行军,扑向通往遵义的要隘——娄山关,到了才发现,黔军已先于我军占领了这座通往遵义的北大门。这时,天空中飘起阵阵雨夹雪,彭德怀、杨尚昆、邓萍3人在警卫员撑起的油纸伞下召开紧急作战会议。彭德怀说,不仅要拿下娄山关,打通去遵义的通道,还要将山上的敌人全部消灭,避免其溃逃进入遵义,给我军下一步进攻作战增加困难。杨尚昆说,是歼灭而非击溃,这是作战的指导思想。按照两位军团首长的要求,邓萍作了部署并亲自指挥这场战斗。十一团从娄山关左翼迂回到山后断敌退路,十团、十三团分别从正面和右翼进攻,同时集中军团的全部迫击炮,向敌人的阵地齐射,不到两个小时,娄山关的主峰上便飘起了红旗;27日9时,邓萍率部又攻占遵义城外围的一个小隘口——石字铺,傍晚,进抵遵义城下。
在军团司令部,邓萍找来十一团政委张爱萍、参谋长蓝国清,研究攻城部署。邓萍说:占领遵义、调敌回援是中革军委战略部署的关键。刚才,军委首长来电告诫,攻城宜早不宜迟,晚了,不但达不到目的,敌薛岳部还会赶来增援。现在我们已经暴露在城下,敌人明白了我们的作战意图,因此,攻击的发起时间越早越好。我现在就同你们一起去看地形,研究、确定好攻城方案,务必要在明天拂晓前占领遵义。
冒着连绵的阴雨和料峭的寒风,邓萍和张爱萍、蓝国清隐蔽在遵义城下茂密的草丛中。邓萍举起望远镜仔细地搜索、观察攻城路线。突然,敌人的一发子弹击中邓萍的头部,这位年仅27岁的军团参谋长倒在了遵义城下。
28日,红军第二次占领遵义,中革军委随中央纵队移师遵义。毛泽东闻知邓萍牺牲的噩耗,恸然无语,良久,才低吟道:“遵义,折损我一员大将啊!”
邓萍烈士的遗体,被安葬在紧挨着遵义城的小龙山。战后,张爱萍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挥笔写下挽诗:
长夜沉沉何时旦?黄埔习武求经典。
北伐讨贼冒弹雨,平江起义助烽焰。
“围剿”粉碎苦运筹,长征转战肩重担。
遵义城下洒热血,三军征途哭奇男。
中共鄂豫陕省委书记徐宝珊
徐宝珊,1903年7月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今汉川市)。1923年春,徐宝珊考入董必武创办的武汉中学,在这里,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逐步接受共产主义思想,积极参加反帝、反军阀的罢工、罢课等斗争。1926年春,他组织农民协会,从事农民运动,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初,他被农民协会选送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二十五师,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失败后,徐宝珊由广东辗转回到武汉开展革命活动,担任汉川中心县委委员等职。1929年初,他调任湖北省委巡视员,被派到孝感地区领导党组织的恢复和重建工作,组建中共孝感中心县委并担任书记,开始组织游击队,建立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他曾担任中共鄂豫皖特委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宣传部部长,鄂豫皖临时省委委员兼宣传部部长、鄂豫皖省委委员兼鄂东北特委书记等重要职务,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1933年11月,徐宝珊代理鄂豫皖省委书记后,纠正“左”的错误政策,注重改变对敌斗争策略,与省委其他同志一道直接领导红二十五军实行正确的战略战术,摆脱了被动局面,有力地牵制和消灭敌人,开辟新的根据地,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和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
1934年11月,中央代表程子华带来中央指示,要求鄂豫皖省委率领红二十五军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这时徐宝珊身患重病,由于得不到有效治疗,经常是躺在担架上行军。徐宝珊主持了省委和红二十五军联席会议,落实中央指示,调整了红二十五军领导班子。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主动把军长职务让给中央代表程子华,自己任副军长,吴焕先任军政委,戴季英任军参谋长,郑位三任军政治部主任。红二十五军高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旗帜,由皖西突出敌人的重重包围,艰苦转战鄂豫两省,粉碎了敌人的重兵围追堵截,顺利进入陕南一带,开辟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1935年4月,徐宝珊主持召开鄂豫皖省委扩大会议,决定正式建立中共鄂豫陕省委,徐宝珊当选鄂豫陕省委书记。
1935年5月9日,徐宝珊病情恶化,在陕南龙驹寨(今丹凤县城)病逝,年仅32岁。
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湖塘村一个农民家庭。青少年时期,方志敏先后就读于弋阳县立高等小学、江西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2年7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是江西地方团组织主要创建人和领导者;1924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方志敏当选国民党江西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农民部部长,1927年2月当选江西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兼秘书长。方志敏领导全省农民运动,建立了农民自卫军,农协会员发展至80多万人。他在南昌创办江西农民运动训练班,组织农民自卫武装。1927年8月,南昌起义爆发后,方志敏返回弋阳发动暴动,先后任中共弋阳区委书记、中共横峰区委书记、中共弋阳县委书记、中共信江特委书记、赣东北军委主席,领导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和第十一军,并任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和闽浙赣军区政委。他还领导赣东北和闽浙赣苏区军民进行反“围剿”斗争,配合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作战。1934年1月,方志敏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央委员。
1934年10月,寻淮洲、乐少华、粟裕领导的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红七军团到达赣东北根据地,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红十军团离开赣东北向皖南进军,方志敏任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统一领导闽浙皖赣边党的组织和革命武装。1935年1月,由方志敏、刘畴西率领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江西省玉山县怀玉山区被国民党军包围,1万多人中仅有粟裕率领的400多人突出重围。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在怀玉山区的高竹山被俘,囚于南昌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军法处看守所。他严辞拒绝了国民党的劝降,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和《清贫》等名篇。1935年8月6日,方志敏被秘密杀害于江西省南昌市百花洲下沙窝刑场,时年36岁。
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
刘畴西,1897年3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望城县(今长沙市望城区)。1920年,刘畴西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夏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同年11月毕业后,任黄埔军校教导一团三连党代表。1925年,刘畴西在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中负重伤,被截去左臂;1927年夏,任叶挺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参谋,参加南昌起义后任该师营长、团参谋长;1929年初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30年8月,刘畴西回国,被派往中央苏区,任红一军团三军八师师长,参加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他英勇善战,指挥若定,屡建奇功,被中央根据地人民誉为威震敌胆的“独臂将军”,不久调任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兼军事教员。教学中,他把在国外学到的知识,结合红军反“围剿”的实际进行战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使学员从背诵操典、条令中解脱出来,学了就用得上。该校先后为红军培养近6000名军事干部。1932年7月,刘畴西调任红二十一军军长,与政委李井泉率部征战于闽赣边境。1933年3月,刘畴西奉命前往闽浙赣军区,任军区司令员兼红十军军长。他与方志敏率部配合中央苏区反击国民党军的“围剿”。1934年1月,刘畴西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8月,被授予二级红星军功章。